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路径研究
莫雪玲
永登县新城区幼儿园 730300
学前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从“自我中心”向关注他人过渡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有限,他们的分享往往具有偶发性和条件性,但在同伴交往中又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如何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动引导幼儿逐渐形成分享的意识与习惯,成为幼儿教育中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认知基础与发展阶段
小班幼儿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思维以直觉和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理解尚不成熟。研究表明,3~4 岁幼儿在资源分配中多基于自身需求做决定,缺乏稳定的利他动机,分享行为常为偶发。此阶段幼儿易将“分享”与“给予”或“交换”混淆,甚至会因物品被分享而产生被侵犯感,显示其对分享概念的认知仍不系统。
(二)分享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
小班幼儿的分享主要表现为被动式、交换式和偶发性主动分享。被动式多因教师指令或同伴压力;交换式则具条件性,如互换玩具;主动分享较少,常见于亲密同伴间。分享对象多为积木、水彩笔、图书等具体物品,易因使用权归属引发冲突。对时间、空间等抽象资源的分享尚不明显。如在设置三把厨具供五名幼儿共用的游戏中,常可观察到典型分享行为。
(三)影响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水平是主要限制因素,幼儿难以理解他人视角,分享意识不稳定。稳定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升分享意愿。教师的引导方式也很关键,“引导式”语言优于直接干预,更能促进行为内化 [1]。家庭方面,家长对合作意识的引导及日常分享经验的提供,直接影响幼儿的分享倾向。参与亲子活动较多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更积极的合作行为。
二、同伴交往在分享行为培养中的作用机制
(一)同伴关系对幼儿行为模仿与学习的影响
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常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在小班环境中,同伴的分享行为较成人示范更具吸引力。一项园所观察显示,幼儿看到同伴分享玩具后,约 70% 的同龄人会在短时间内模仿这一行为,表现出共享、等待等态度。这种模仿不仅涉及行为本身,还包括情绪与态度上的趋同,逐步形成“共享资源”的群体规范。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社交榜样”幼儿参与互动,引导其他孩子模仿分享行为,或通过游戏演练增强模仿的稳定性与普遍性,从而在集体中推动积极的分享氛围。
(二)同伴互动中的冲突与协商促进行为内化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常因资源有限引发冲突,这正是其学习协商与规则意识的重要契机。教师应适当延迟干预,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和协商,如在三人争抢两辆玩具车时,观察其如何轮流或合作使用。冲突中的语言与行为实践,是“从争夺到共享”的转化过程,有助于其形成初步的换位思考能力[2]。随着互动频次的增加,幼儿逐步理解规则、情绪与他人意图,实现从外显行为向内在价值的转化,最终促成分享行为的自发生成与内化发展。
(三)角色游戏与合作活动对分享行为的推动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真实分享的情境载体,如“医生—病人”“超市购物”等游戏内含资源流转与角色轮换机制,自然引发分享需求。在“超市”游戏中,幼儿通过“售卖商品”实现对物品的临时让渡,潜移默化中形成分享意识。教师可设计合作型任务,如三人共建“动物医院”,共享工具材料,引导幼儿在协作中表达需求、解决冲突。这类活动不仅强化物质层面的共享,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同理心和社交规则理解,是培养分享行为的有效实践方式。
三、促进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路径探索
(一)创设支持性同伴交往环境
教育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空间布置方面,应设置共享型操作区,如双人操作台、小组图书角、合作拼图区等,使幼儿在活动初始即面临“共同使用”的现实条件,从而建立对资源共用的初步理解与适应。在材料投放上,建议提供数量有限但可协作的工具,如 3 组水彩笔用于 5 人小组,激发协商、轮流与共享的需求,并创造语言交往的机会。时间安排上,应延长自由游戏时间至30 分钟以上,避免浅层互动,便于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和社交期待。教师还可利用晨间接待、区域活动、午后延时等环节安排“自由组合”游戏,通过增加非指令性交往机会,增强同伴间的情感链接与行为模仿频率,为分享行为的自然发生营造宽松、持续的氛围。
(二)教师的策略性引导
教师是引导幼儿形成分享行为的关键支点,其引导方式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频率与稳定性。应从“主导式干预”向“支持式引导”转变,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避免强迫性干涉。策略包括:在游戏初期进行“假扮示范”,教师亲自参与角色游戏,展示如何轮流、请求、感谢等行为模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与协调;通过积极语言进行评价,如“你愿意和朋友一起玩,真棒”,以强化正向行为,同时避免“你不分享就是坏孩子”这类道德标签引发羞耻感。教师还可创设具体的冲突情境,如“分苹果”“两人抢玩具”,引导幼儿表达观点、听取他人意见,并协同解决问题,使分享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自然策略。此外,对于“低社交意愿”幼儿,应给予差异化关注,如安排其与高社交能力同伴结对合作,或给予明确的任务角色支持,逐步增强其社交信心与分享动机,避免其长期处于被动或边缘状态。
(三)家园协同育人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早的发生地,家长对分享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显著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应主动推动家园协同,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一致性教育,避免家园教育标准不一致导致的行为冲突。可借助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班级微信群等途径开展宣教,强调“分享是合作的开始”,并推荐亲子可执行的家庭活动,如“交换玩具游戏”“共享绘本日”等,使幼儿在家庭中也能获得积极的分享经验 [3]。在作业设计上,布置“带喜欢的物品分享给朋友”类任务,使幼儿在家庭与园所间行为模式保持一致性,逐步内化分享行为为日常习惯。通过建立稳定的反馈机制,教师每周向家长简要反馈孩子在园中的分享表现,并收集家庭中的观察记录,促进双向理解与配合。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到“亲子合作活动”“家长讲故事”等教学中来,让家长在实践中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需求,并在具体情境中示范、强化分享行为,真正实现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总结: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和可塑性,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同伴交往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日常互动、角色游戏与合作任务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策略的科学性,创设支持性交往环境,营造自然分享氛围,同时加强家园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多方联动,共同促进幼儿社会能力与分享行为的稳步发展与内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兆芳 . 小班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现状及教育对策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0,(10):77-78.
[2] 洪静 . 小班幼儿玩具分享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J]. 福建教育 ,2022,(35):60-61.
[3] 王 雯 洁 . 家 园 合 作 培 养 小 班 幼 儿 分 享 行 为 的 研 究 [J]. 考 试 周刊 ,2024,(37):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