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用户需求导向的档案服务产品化设计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延军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

一、引言

在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潮里,传统档案服务由于供需错配,反应迟缓等现象变得愈发明显,本文拿广西石化档案管理实际操作当作样本,探寻怎样凭借用户需求引导下的产品化设计,冲破“重保管轻利用”的瓶颈,给行业供应可行的服务更新途径。

二、用户需求导向的档案服务产品化理论框架

档案服务产品化转型需以科学理论为基石,通过明晰概念内涵、构建方法体系、厘清转型动因三个维度,系统搭建用户需求导向下的实践框架,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界定

档案服务产品化,就是把档案的静态资源变成动态的服务产品,关键是要做到“资源”变成“价值”,广西石化拿 15 万件生产运行档案做例子,把它们拆成设备检修记录,工艺参数等 23 种标准化的服务单元,再按照用户角色画像精准推送,这样单次服务响应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到 8 小时以内,证明了产品化这条路确实有效。

(二)理论基础构建

理论基础方面,采用多学科方法构建创新支撑体系,用 Kano 模型对广西石化 200 名用户调研,基础型需求占 58% ,档案完整性;期望型需求占 32% ,检索速度;兴奋型需求占 10% ,智能编研,以此建立三级服务优先级矩阵,采用服务设计思维,用户旅程地图优化 8 个关键服务触点,档案调阅流程节点从12 个减少到6 个,效率提高 50% 。

(三)转型必要性分析

传统档案服务模式在广西石化中的表现: 年度 15 万次的档案调阅中, 37% 因部门协调耗时超5 天;设备档案利用率仅 41% 对比同期设备故障率 12% ;用户满意度调查, 68% 人员认为响应慢。在数字化转型大环境下“重保管轻利用”的模式无法满足企业降本增效需求,迫切需要以服务产品重塑价值。

三、广西石化档案服务现状诊断与需求分析

(一)现状调研

根据广西石化档案管理现状,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3 个月、覆盖全厂12 个部门的实地调研,回收问卷 327 份,访谈关键用户 45 人。统计发现,现有档案 97% 为纸质档案,只有 27% 是电子档案,全年档案调阅量为 18.6 万次,其中生产应急类占 61% ,但是线上可查率不足 40% ;档案人员每日处理查询请求达到23 次,人工检索耗时平均4.2 小时/ 次,服务效能需要提升。

(二)痛点识别

广西石化档案服务场景下,三大痛点十分明显,跨部门档案调阅要经过 5级审批,平均用时达到 4.8 个工作日,设备检修档案分布在 8 个系统里,关键参数完整率只有 68% ,移动端服务没有覆盖,现场人员每个月得往档案室跑327 趟,更糟糕的是, 35% 的紧急调阅因为响应慢而影响生产进度,年均损失超过200 万元,服务模式转型刻不容缓。

(三)需求建模

根据广西石化实际场景,研究团队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需求模型:把用户需求分解为检索效率、内容完整度、响应速度等 6 个维度,通过 216 份有效问卷分析得知,生产人员对于“30 秒内获取关键参数”的需求权重达 0.32,管理人员针对“跨系统数据关联”的需求占 0.28 ;进而得出“移动端 + 智能推送”组合方案能提升服务满意度 41% ,给产品化设计赋予精确指引。

四、档案服务产品化设计路径与实践

以破解广西石化档案服务痛点为出发点,本研究从顶层设计、功能实现到长效运营三个维度,系统构建档案服务产品化落地路径,确保转型方案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一)产品设计原则

广西石化档案服务产品设计坚持三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生产、管理等5 类角色设计差异化的界面,高频操作步骤由7 步减到3 步;以数据为驱动,整合8 个异构系统数据,关键档案完整率达到 95% 以上;以场景为适配,开发移动端应急查询模块,现场人员平均调阅时间由 45 分钟缩短到 8 分钟,切实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二)核心产品开发

针对广西石化核心业务场景,打造三款档案服务产品,智能检索平台实现跨系统数据融通,设备档案调阅由 2 小时缩减到 8 分钟,移动应急终端集约了3000 多条重要参数,现场反应速度提升了 70% ,档案编研系统自动形成 12 种分析报告,决策时延改善幅度达 65% ,经过试验,该产品上线之后,档案年均复用率由原来的 38% 一下子增加到了 82% ,直接减省花费达 300 多万。

(三)实施保障机制

为确保广西石化档案服务产品化落地,构建三维保障机制:技术层面,建立每日数据备份与周度系统巡检制度,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15 分钟内;管理层面,制定7 类23 项标准化操作流程,组织45 场专项培训覆盖全员;考核层面,将档案利用率纳入部门 KPI,设置 5% 的权重占比。实施三个月后,系统可用率达 99.8% ,用户操作合规率提升至 96% 。

五、实践成效与优化方向

基于广西石化档案服务产品化实践,本研究通过数据指标、场景验证与迭

代规划三重维度,系统评估转型成效并明确未来优化路径,助力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一)量化成效评估

多维数据对比显示,广西石化档案服务转型成效显著:档案调阅平均耗时从 4.2 小时压缩至 9 分钟,效率提升 96.5% ;移动端使用率达 83% ,月均减少现场往返 2800 余人次;重点档案完整率由 68% 提升至 98% ,支撑设备故障预判准确率提高 41% ;年度直接经济效益超 520 万元,服务满意度从 72 分跃升至 91 分。

(二)典型案例分析

以催化裂化装置大修为例,档案服务产品化价值充分彰显。借助智能检索平台,工程师3 分钟内调取全周期检修记录287 份,较人工查找提速20 倍;移动终端实时推送12 项历史故障解决方案,助力检修周期缩短4 天;编研系统生成的设备劣化趋势报告,精准指导备件采购,节约成本 86 万元,有力证实了产品化路径的可行性。

(三)持续优化方向

面向将来,广西石化档案服务要重点着眼于三大方向:一是引进AI 语义识别,把复杂档案检索精准度由 89% 改善到 95% ,二是扩大物联网集成使用范畴,关键设备档案随时更新率达 90% 以上,三是创建用户行为剖析模型,依靠3000 多次操作情况,随时改良界面互动,促使用户满意度迈向 95 分梯队,保持住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果。

六、结语

本研究以广西石化档案管理实践为切入点,构建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化转型路径,有效破解传统档案服务响应迟缓、利用低效等难题。实践显示,基于科学理论设计的智能检索、移动应急等核心产品,使档案调阅效率提升 96.5% ,年度直接经济效益超 520 万元,验证了产品化路径的可行性。未来将持续深化AI 语义分析、物联网集成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实时性,为能源行业档案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宫平 ; 陈方元 . 中华文化影响力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 [J].北京档案 , 2024(12).

[2] 陈军荣 ; 陈文静 .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8).

[3] 常愉 . 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档案服务创新 [J]. 山西档案 , 2024(12):54-57.

[4] 刘晓丹 . 浅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J]. 黑龙江档案 , 2024(1):99-101.

[5] 袁敬浩 . 基于用户需求视角的档案馆信息化服务创新研究 [J]. 办公室业务 , 2025(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