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保标准构建系统安全架构的主动防护体系
胡淼辰
固平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等保标准与主动防护体系的关联
(一)等保标准的核心要求
等保 2.0 标准于 2019 年正式实施,相较于 1.0 版本,其覆盖范围从传统信息系统扩展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核心框架。“一个中心”即安全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安全策略、监控安全态势、协调应急响应;“三重防护”则包括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计算环境,从基础环境到数据应用实现全维度覆盖。
在技术层面,等保 2.0 明确要求具备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数据备份与恢复等能力;在管理层面,强调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建设管理、运维管理的规范化,形成“技术 + 管理”双轮驱动的防护模式。这些要求不仅是合规性的底线,更为主动防护体系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指标和管理框架。
(二)主动防护体系的内涵
主动防护体系是相对于传统被动防御而言的动态安全模式,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威胁预判—策略调整—实时防御—事件响应—体系优化”的闭环机制,将防护重心从“事后补救”前移至“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等保2.0 中“安全管理中心”对“安全事件监测”“安全态势感知”的要求,与主动防护的“预判”需求高度契合;“安全计算环境”中对“动态访问控制”的规定,则为主动防御提供了技术依据。可以说,等保标准为主动防护体系搭建了“合规底线”,而主动防护则是等保要求的进阶实践。
二、基于等保标准的主动防护体系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原则
1. 合规性原则:以等保 2.0 的“基本要求”为基准,确保所有强制项(如日志留存不少于 6 个月、重要数据加密存储)均纳入防护体系,同时结合“扩展要求”应对新兴场景(如云计算环境的虚拟化安全防护)。
2. 动态性原则:威胁态势和系统架构处于持续变化中,体系需具备自适应能力。
3. 纵深防御原则:参照等保“三重防护”逻辑,在网络边界、终端节点、数据核心层建立多层屏障。
4. 协同性原则:实现技术工具与管理制度的协同。例如,技术层面的异常行为监测需与管理层面的员工操作规范联动,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防护失效。
(二)技术架构设计
1. 安全感知层
该层是主动防护的“神经末梢”,需满足等保“安全管理中心”对“安全事件监测”和“日志审计”的要求。具体包括:
部署全网流量分析设备,实时监测异常连接(如高频访问数据库的外部IP);
接入第三方威胁情报平台,同步最新攻击手法、恶意 IP 地址库,提升威胁识别的前瞻性。
2. 风险预判层
依据等保对“风险评估”的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该层通过常态化资产梳理和漏洞评估,提前定位安全隐患。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服务器、数据库、网络设备等资产的类型、等级及关联关系,优先保护等保定义的“核心资产”(如承载业务系统的服务器);
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资产价值、漏洞严重程度、威胁出现概率等因素,生成风险热力图,为防护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3. 动态防御层
该层是主动防护的“执行中枢”,需覆盖等保“安全通信网络”“安全计算环境”的核心要求:
网络边界防护:部署下一代防火墙(NGFW),实现基于应用和用户的动态访问控制,符合等保对“边界防护”中“禁止未授权设备接入”的要求;针对云计算环境,额外部署云防火墙,隔离不同租户的网络环境。
应用与数据安全:在应用层部署Web 应用防火墙(WAF),防御SQL 注入、XSS 等攻击,符合等保“应用安全”要求;数据层采用传输加密(SSL/TLS)、存储加密(AES 算法),并对敏感数据(如用户身份证号)实施脱敏处理,满足“数据安全”要求。
访问控制优化:基于零信任架构,实现“持续验证、动态授权”,即用户每次访问资源时,均需验证身份、设备安全状态、操作合规性,替代传统“一次认证、长期有效”的模式,符合等保对“访问控制”的增强要求。
4. 应急响应层
依据等保“安全管理制度”中“应急处置”要求,该层建立自动化与人工协同的响应机制:
制定分级响应预案,明确勒索病毒、数据泄露等不同事件的处置流程(如一级事件1 小时内上报、4 小时内控制事态);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每年至少一次),模拟真实攻击场景,验证响应流程的有效性。
(三)管理架构设计
1. 制度体系:参照等保“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构建“总纲—细则—流程”三级制度体系。总纲明确防护目标和各部门职责;细则包括《资产管理制度》《漏洞修复规范》等;流程文件则细化操作步骤,如《高危漏洞修复流程图》需明确从发现到验证的全环节节点。
2. 人员管理:落实等保“人员管理”要求,包括:
岗位分离:区分系统管理员、安全审计员、操作员,避免权限集中;
岗前培训:新员工需通过等保知识和安全操作考核方可上岗;
离岗管理:及时回收离职人员的账号权限,进行操作日志审计。
3. 运维管理: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例如每日检查安全设备运行状态、每周更新病毒库、每月复盘安全事件处理情况,确保技术工具持续有效。
三、体系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实施步骤
1. 合规对标阶段:对照等保 2.0 测评指标,全面排查现有系统的合规缺口。例如,若核心数据库未启用审计功能,需优先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
2. 分阶段建设:按照“核心防护先建、扩展功能后补”的原则,第一阶段部署日志审计、防火墙等基础设备,满足等保基本要求;第二阶段引入威胁情报、自动化响应工具,提升主动防护能力。
3. 试运行与优化:通过模拟攻击(如内部红队渗透测试)验证体系有效性,例如模拟 SQL 注入攻击,检查 WAF 是否能拦截、日志是否能记录、响应流程是否启动,根据结果优化策略。
(二)效果评估指标
1. 合规性指标:等保测评得分(目标 ⩾90 分)、安全控制点达标率(目标100% )、制度文件完备率,确保体系符合监管要求。
2. 防护效能指标:威胁识别准确率(目标 ⩾95% )、高危漏洞平均修复时间(目标 ⩽72 小时)、攻击拦截率(目标 ⩾98% ),衡量主动防御的实际效果。
3. 响应能力指标:安全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目标 ⩽1 小时)、应急演练通过率(目标 100% ),评估体系的动态应对能力。
四、挑战与展望
(一)实施挑战
1. 新兴技术适配难:云计算、物联网等场景下,传统防护工具可能失效,例如物联网设备算力有限,难以安装复杂安全软件,需开发轻量化防护方案。
2. 人员能力缺口:主动防护需既懂等保标准又掌握威胁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3. 成本压力:部署自动化响应、威胁情报等工具需较高投入,中小企业可能难以承担。
(二)未来展望
随着等保标准的持续迭代和技术发展,主动防护体系将呈现三大趋势:
1. 智能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威胁的自动识别和策略的自主优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攻击路径。
2. 协同化:跨企业、跨行业的安全协同将加强,例如行业协会共享威胁情报,形成“集体免疫”。
3. 轻量化:针对中小企业推出SaaS 化安全服务,降低主动防护的部署成本,推动等保合规与主动防护的普惠化。
结论
基于等保标准构建主动防护体系,是平衡合规要求与安全需求的最优路径。通过“技术架构 + 管理架构”的协同设计,既能满足等保 2.0 的刚性要求,又能实现对威胁的“早发现、早拦截、早处置”。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实践深化,主动防护体系将逐步从“合规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成为支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安全能力。
参考文献
[1] 公 安 部 网 络 安 全 保 卫 局 . 信 息 安 全 等 级 保 护 基 本 要 求(GB/T222392019)[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2] 沈昌祥. 等级保护 2.0 体系化思考与实践 [J]. 信息安全研究 ,2019,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