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软件使用行为与成效关联研究
王雪莹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01
引言
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教学软件已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工具。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学习分析技术得以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知识建构路径、互动模式等进行精准刻画与实时追踪。传统教育评价以结果为主,难以把握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而基于行为数据的学习分析为过程性评价和精准教学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和建模学生在教学软件中的操作轨迹、资源访问、协作互动等数据,可以科学揭示行为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教学设计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将以学习分析技术为抓手,探讨教学软件使用行为与学习成效的关联机制、实践案例与优化策略,为数字化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贡献理论与经验。
一、学习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一)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理念
学习分析技术起源于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科学的交叉领域,致力于通过对大规模学习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揭示学习者行为模式、认知状态及其与成效之间的关系。核心理念包括过程性评价、精准干预与个性化支持。学习分析不仅关注终结性成绩,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强调以数据为依据的科学决策。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步,学习分析在行为识别、情感分析、学习路径优化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极大提升了教育评价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教学软件中的学习行为数据类型与采集方法
教学软件为学习行为数据的多维度采集提供了技术保障。常见行为数据类型包括登录频率、页面访问、任务完成、资源下载、在线测试、协作互动、讨论留言等。数据采集方法以系统日志自动记录为主,结合问卷调查、学习轨迹追踪、智能感知等多种手段,实现对学习者操作习惯、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等多维特征的全面捕捉。基于行为数据的动态监测为学习分析的精准建模和成效评估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教学干预和资源优化提供了决策支持。
二、教学软件使用行为特征建模与成效分析
(一)行为特征建模的技术路径与实现要点
行为特征建模是揭示学习行为与成效关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学生操作行为的量化、分级和聚类,可以提炼出关键行为指标,如任务完成率、活跃度指数、互动深度、知识点覆盖率等。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可构建分类、回归、关联分析等多元模型,对不同行为模式进行归类与预测。建模过程需考虑行为数据的时序性与个体差异性,确保模型的普适性与解释力。结合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动态展现学习行为轨迹,为教师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
(二)学习行为与成效关联机制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大规模学习行为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活跃度、资源利用率、协作互动频率等行为特征与学习成效呈显著正相关。高频互动、及时反馈、持续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反之,操作被动、资源利用单一、缺乏交流的学习行为则与学习成效提升不明显甚至退步相关。进一步分析还表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任务下,行为特征对成效的影响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境优化教学软件的交互设计和功能分配,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升。
三、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分析驱动下的教学软件应用成效提升
(一)案例一:某高校在线课程平台的行为分析与成效反馈
以某高校在线课程平台为例,平台通过集成学习分析模块,实现对学生登录频率、课程访问、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等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教师能够实时监控班级和个体学习动态,发现学业预警学生,及时开展干预。平台根据行为数据为每位学生生成学习报告,涵盖学习活跃度、知识点掌握、薄弱环节等内容,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结果显示,平台使用行为分析后,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学业成效平均提高 8% 以上,教师的针对性辅导效果也显著增强。
(二)案例二:中小学智能作业系统中的学习行为与成效追踪
在中小学智能作业系统应用中,系统能够精准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时间、错误类型、重做次数等行为数据,并通过学习分析对知识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推荐和巩固。教师根据系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实证数据显示,经过行为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推送,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和完成效率显著提升,学科综合成绩提升率达 12% 。此案例表明,学习分析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同样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成效提升,实现精细化教学与个别化支持。
四、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学软件优化建议
(一)完善行为数据采集与多维分析体系
优化教学软件需构建全面、精准的行为数据采集体系,兼顾过程性数据与结果性数据。应拓展数据采集维度,如学习路径、互动内容、情感状态等,增强数据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对数据分析算法的研发与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挖掘效率和分析准确率。完善数据可视化工具,便于教师和学生实时了解学习进展与行为特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
(二)推动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与智能干预
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学软件应着力强化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智能化干预功能。通过动态监测学习行为与精准数据画像,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定制资源推送和任务分配,实现分层分类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智能预警和推荐系统可及时识别学业风险学生并给予有效干预,对表现优异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与培养,促进整体学习成效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支持者、数据解读者和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数字化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也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五、结语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软件为学习行为与成效之间的科学关联研究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多维度的行为数据采集、特征建模与实证分析,可以有效揭示学生在教学软件中的使用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具体影响机制,这为数字化教学的科学决策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应持续完善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个性化干预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学习分析理论体系,也为推动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博薇 .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有效性测度研究 [J]. 市场瞭望 ,2025,(08):139-141.
[2] 樊皓东 .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者数字画像构建方法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
[3] 张曼 .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在线异常学习行为诊断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