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追问式提问”设计:提升学生文本探究深度的实践
刘新建
三阳初中学 725508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版图中,课堂提问是串联知识、激活思维的关键纽带,更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锤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桥梁。可如今,不少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却陷入了 “浅尝辄止” 的僵局 —— 问题直白浅显、缺乏逻辑关联,难以撬动学生的深度思考,让文本探究停留在表面。而追问式提问,恰似一束启智的光,以其独特的启发力与引导性,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推着他们一步步走进文本内核,让文本探究真正有深度、有温度。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缺乏深度
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总徘徊在文本的 “表层地带”,多是 “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事件发生在哪个季节” 这类事实性问题。学生只需快速扫描文本就能找到答案,无需调动分析、整合、评价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思维的 “惰性”被纵容,很难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
(二)提问缺乏连贯性
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像零散的碎片,彼此间没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学生答完一个问题,却摸不透下一个问题的方向,无法在脑海中搭建起文本的整体框架,自然难以理解文本的内在关联,对主题与思想的把握也只能是 “一知半解”。
(三)提问缺乏启发性
不少教师偏爱 “是不是”“对不对” 这类封闭式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框在狭窄的空间里。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只需简单判断,课堂讨论也常因缺乏后续引导而 “草草收场”,很难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文本探究的热度始终提不起来。
三、追问式提问的内涵与意义
(一)追问式提问的内涵
追问式提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顺着回答的脉络继续抛出问题,像一把 “思维钥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逐步揭开文本深层的奥秘。它带着连贯的逻辑、鲜活的启发性与持续的深入性,不是单一的问题 “单点出击”,而是一串有逻辑的 “问题链”,推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更深处漫溯。
(二)追问式提问的意义
唤醒思维活力:追问能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让他们跳出 “惯性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在一次次追问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思路、寻找新的突破点,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生长。
深化文本探究:借助追问,教师能带着学生 “咬文嚼字”,挖掘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读懂人物的内心、理清情节的伏笔、领悟主题的深意。学生不再是 “走马观花” 读文本,而是真正 “走进” 文本,收获更丰满、更深刻的理解。
培育自主能力:在追问式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 “听答案”,而是主动 “找答案”。他们在回答与思考中,慢慢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四、初中语文课堂追问式提问的设计策略
(一)把握追问的时机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当学生的答案只 “触碰到” 问题的一角,教师及时追问,能引导他们补全思考。比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 “百草园的乐趣藏在哪里?” 学生说 “有好玩的动植物”,这时追问 “这些动植物具体是什么?它们的‘好玩’体现在哪里呢?”,能推着学生再读文本,找到更细致的答案。
学生回答存疑时: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或疑惑时,追问能帮他们 “拨云见日”。教《故乡》时,问 “闰土变了吗?” 学生说 “他老了”,追问 “除了外貌的苍老,他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是也藏着变化呢?”,能引导学生全面读懂闰土的 “变”。
学生回答有创意时:当学生给出新颖的观点,追问能让这份创意更 “扎实”。教《我的母亲》,问 “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学生说 “母亲像一盏灯,暖着‘我’的路”,追问 “你从文中哪些事例里,读出了母亲这份‘灯’一样的温暖呢?”,能让学生用文本细节支撑观点,思考更深入。
(二)选择追问的角度
从文本细节切入:文本的细节里藏着作者的 “小心思”,追问细节能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温度。教《孔乙己》时,问 “‘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为什么不用‘拿’或‘掏’?”,能引导学生从动作里,读懂孔乙己的自尊与窘迫。
从人物形象深挖:人物是文本的灵魂,追问人物能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教《骆驼祥子》,问 “祥子最初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说 “他很勤劳”,追问 “从哪些事能看出他的勤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的这份勤劳还在吗?”,能让学生读懂祥子的 “变与不变”,理解人物的悲剧性。
从主题思想延伸:主题是文本的 “根”,追问主题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读懂文本的现实意义。教《岳阳楼记》,问 “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是什么?” 学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追问 “在今天,这份‘忧乐情怀’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能让学生把文本与生活相连,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三)构建追问的层次
追问要像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走,由浅入深引导思考。教《背影》时,可以设计这样的 “问题链”:
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每次都是在什么场景下写的?
这几次背影里,哪一次最让你心里发酸?为什么?
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忍不住落泪?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父子情?
生活里,有没有哪一个身影,也让你有过类似的感动?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串追问,从文本表面的 “次数与场景”,到内心的 “情感与理解”,再到生活的 “联结与共鸣”,能推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读懂作者的深情。
结语
追问式提问,是让初中语文课堂 “活” 起来、让文本探究 “深” 下去的好方法。教师若能找准追问的时机、选对追问的角度、搭好追问的梯度,就能用追问唤醒学生的思维,带着他们走进文本的 “深处”,真正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多琢磨、多实践,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文本的特点,灵活用好追问,让语文课堂满是思维的火花,满是文本的温度。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 刘兴菊 . 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2019(02)
[2]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探析 . 王欣芸 . 江西教育 ,2018(23)
[3]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浅析 . 宋静妮 . 语文学刊 ,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