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陈保坤
北方实验室(沈阳)股份有限公司 110167
引言: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的本质是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保障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在众多安全技术中,防火墙历经多年发展,依然是网络边界防御不可或缺的基石,本研究将系统分析网络安全技术的构成,并详细论述防火墙技术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构建可靠网络防护体系提供参考[1]。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综合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安全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技术课题,而是一场与攻击者反复较量、层层设防的持久战斗。与简单的技术堆砌不同,本质上是一个将管理、法律体系与核心技术能力紧密耦合的复杂生态。技术层面作为其中坚力量,形成一种纵深联动的精密结构,每个模块的存在都关乎整体安全防线的稳固。访问控制是安全大门的第一道精密关卡,其核心精髓在于“权限最小化”原则——仅授予执行任务所必需的绝对最少权限。当用户尝试登录银行系统,仅凭密码是不够的。现代安全协议可能要求他动态生成的验证码与活体检测(如人脸识别)共同证明身份合法性。随后,访问控制列表(ACL)细致规定了他仅能查询本人账户数据、无法转移他人资产,后台系统则完整记录其每一次操作足迹。如此严密的强身份认证体系确保了“非授权访问”在源头即被阻断。
数据加密技术扮演着信息世界中“价值保险箱”的角色,2017 年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席卷全球,却对启用 AES-256 全盘加密的服务器束手无策。在日常网络活动中,当浏览器访问网银页面时地址栏的“https”标识和绿色锁状图标代表 SSL/TLS 协议正在保护传输中的数据流。接收方使用公钥验证 SHA-256哈希摘要生成的数字签名,确保交易指令从真实银行发出且未被篡改,这种强加密体系让窃取的数据失去了价值本源。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是网络空间中的主动雷达与防御阵列,构成动态防线核心。大型云服务商部署的下一代 IPS 系统能够实时拦截伪装成合法流量的新型零日攻击;分布式 IDS 则通过分析异常行为模式捕捉到内部人员的敏感数据窃取行径。它们与下一代防火墙(NGFW)形成“监控 - 预警 - 阻断”三维联防机制,从行为预判到实时拦截,层层过滤威胁。然而,安全并非一劳永逸,病毒查杀、漏洞修复与安全审计是维系系统健康的日常任务。某知名电商的渗透测试团队持续开展自动化扫描,提前数月发现关键支付系统的供应链漏洞并完成修复。同时,严格的操作审计体系完整记录每一次系统配置修改并匹配责任人,显著提升了内部威胁的追溯能力。这些日常运维构成了安全韧性中不可或缺的“免疫监测”机制。真正的网络安全绝非割裂技术的堆砌,而是以统一安全策略为指导的精密联动系统,安全防御需要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动态监测与运维管理的立体配合[2]。
二、防火墙技术的核心应用与演进
(一)防火墙技术的历史演进与基础架构
防火墙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代包过滤防火墙基于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进行访问控制,通过分析数据包的源 / 目标地址、端口号和协议类型实施过滤策略。这种技术具备处理速度快、网络延迟低的优势,但其单纯依赖数据包头部信息的特性,在面对 IP 欺骗或应用层攻击时存在明显漏洞。为应对包过滤技术的不足,第二代状态检测防火墙在 1990 年代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引入了连接状态跟踪机制,通过维护动态状态表来监控 TCP 握手过程和会话状态。这种改进使得防火墙能够识别非法连接请求,有效防范 SYNFlood 等网络层攻击,标志着防火墙从静态防御向动态防御的转变。第三代应用代理防火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安全防护模式,通过完全隔离通信双方,建立应用层代理机制进行数据中转。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深度解析HTTP、FTP 等应用层协议内容,检测并阻断 SQL 注入等高级威胁。但高昂的运维成本和协议兼容性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2010 年后,下一代防火墙(NGFW)整合深度包检测、入侵防御、应用识别等先进技术,支持基于用户身份和业务场景的智能策略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网络安全架构的中枢神经[3]。
(二)防火墙关键技术原理与创新突破
现代防火墙体系采用分层防御架构,集成多项核心技术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在网络层,状态检测引擎通过五元组(源 / 目标 IP、端口、协议)识别和会话状态跟踪,构建动态访问控制模型。传输层防护重点在于 TCP/UDP 协议异常检测,包括序列号验证和窗口大小监控,有效对抗会话劫持攻击。应用层防护技术革命体现在深度包检测(DPI)和协议解码能力上,NGFW 通过特征匹配、行为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识别 6000 余种应用程序协议,即便在加密流量中也能通过 TLS 指纹识别等技术实现应用分类。沙箱联动技术则可对可疑文件进行动态分析,检测零日攻击等高级威胁。云原生时代的防火墙技术在架构层面实现重大突破,分布式防火墙系统支持策略集中管理、日志统一分析,能够自动适应SD-WAN 等新型网络架构。智能策略推荐系统基于流量模式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自动识别冗余规则并生成优化建议。在加密流量处理方面,TLS1.3 协议支持率和密钥协商监测能力成为衡量现代防火墙性能的重要指标[4]。
(三)企业防火墙部署实践与效能优化
典型企业网络采用分层防火墙部署架构:边界防火墙部署在网络出口,实施南北向流量管控;内部防火墙划分安全域,控制东西向通信。金融等敏感行业常采用 " 三明治 " 架构,在 Web 服务器与数据库间设置应用防火墙,形成纵深防御体系。云计算环境下,虚拟防火墙以软件定义方式嵌入 hypervisor 层,实现租户间微隔离。策略配置遵循最小特权原则,采用白名单机制构建访问控制矩阵。企业实践表明,将策略规则按业务系统分类管理可提升 30% 运维效率。智能策略管理平台整合 CMDB 数据,实现 IP 地址与业务系统的自动映射。某金融机构通过规则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将策略生效耗时从48 小时缩短至2 小时。效能优化需关注规则集精简和性能调优。
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环境,任何单一安全技术都无法提供绝对保障。防火墙作为网络边界防御的坚实屏障,其技术本身在不断演进,从简单的包过滤发展到智能化的下一代防火墙。未来的网络安全建设,必须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的理念,将防火墙与加密、入侵检测、访问控制等多种技术有机融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纵深防御体系,并辅以持续的安全运维和人员安全意识培训,构筑起坚固的网络空间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董绘娟 , 孙秀贤 . 网络防火墙技术在企业计算机网络边界安全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5,(07):128-130.
[2] 徐亚涵 , 张程 , 刘强 , 闫金荣 , 张蒙蒙 . 新型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5,21(17):81-83.
[3] 薛世威 . 新型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5,(01):5-6.
[4] 康富林 .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防火墙设计中的应用 [J]. 信息与电脑 ,2024,36(23):113-115.
作者简介:陈燕燕,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