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考古学视域下的辽代白瓷

作者

姜莹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024000

引言

白瓷是指胎土为白色或较为纯净的浅色 ( 大部分含铁的氧化物只占 1% 左右,个别有高于这个指标的 ),外施以透明釉或乳浊白釉,以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由于时代、原料及烧成温度的差异,可能会出现白中泛青、白中泛黄等情况。[1] 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情况来看,北京龙泉务窑、辽宁官屯窑、内蒙古缸瓦窑和上京窑等辽代瓷窑均以烧制白瓷为主。

一、辽代白瓷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我们所见中国古代白瓷 : 第 类是白胎料含杂质极少,外施透明釉的产品 ; 如北京龙泉 料有杂质 , 颜色不纯白,施,子母口,釉色白中泛青。第三类 ,斜腹,圈足,内外施白釉,釉不及底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 ( 公元 575 年 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 受定窑、邢窑等中原制瓷技术影响, 辽代人民的生活,辽代白瓷应运而生。根据考 7 段在工艺、器型和装饰上均有明显变化。

(一)早期( 太祖到景宗,916 到983 年)

受中原(邢窑、定窑)及渤海国制瓷技术影响,器物类型主要是碗、盘、注壶等。以实用器为主,如鸡冠壶、鸡腿瓶等;契丹民族风格初步形成。辽代早期白瓷胎质较粗,釉色白中泛青或灰,施釉不均。早期多为扁身单孔提梁,保留皮囊缝合痕迹(如凸棱线)。多盘口长颈瓶、穿带瓶,具有游牧民族特色,便于携带。装饰以素面为主,少量刻划简单草叶纹或弦纹。

(二)中期( 圣宗到兴宗,984 到1055 年) 晚期 ( 道宗到天祚帝)

制瓷技术成熟,中期白瓷器型继承了中原传统器型,如碗、盘、壶、罐等。产品质量提高,契丹风格与中原风格深度融合。辽代中期是白瓷发展的繁荣阶段,白瓷胎土更加细腻,釉色接近牙白或乳白色,釉面光滑。鸡冠壶由单孔提梁演变为双孔,刻花,划花增多,常见牡丹、卷草、鱼纹等。受定窑影响,部分高档白瓷采用印花工艺,仿皮囊壶的缝线、皮扣等装饰更加精细。

(三)晚期( 道宗到天祚帝,1056 年到1125 年)

辽代白瓷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加成熟,但瓷器质量下降,部分窑口延续至金元时期。如辽祖陵出土白釉鸡腿瓶,装饰以素面为主,釉色不一,或偏姜黄,或近青灰,施半釉,不及底,露胎处呈淡黄或微红。

二、辽代白瓷的窑口与分布

辽国何时设窑烧瓷,未见文献记载。但从契丹建国前后的窑址和纪年墓葬出土物推测,辽国的制瓷业在建国初期就已经产生了。辽境内烧造釉陶和瓷器的窑址分布在辽的五京,上京地区: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巴林左旗白音戈勒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 中京地区: 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辽阳江官屯窑;南京地区:北京龙泉务窑、密云小水峪窑、房山磁家务窑;西京地区:山西大同青磁窑、山西浑源介庄窑、清水河县窑沟窑等。这样的格局应主要与如下两个因素相关: 窑场周围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稠密。窑场周围都有瓷土、燃料及水源等制烧瓷器必备的资源条件。各窑址的产品大多以粗细白瓷为主,产品行销的范围也相对集中在以窑址为中心的区域。

(一)上京地区

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巴林左旗白音戈勒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 ; 如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窑址位于位于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约 1.5 公里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窑场规模很小,技术上受定窑影响较深。缸瓦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产品主要是或白、或绿、或黄的单色釉陶器和三彩器,也有少量白釉或黄釉加少许绿彩的所谓二彩器。白瓷产品,多杯、碗、盘、碟、瓶、罐、盂、壶、盒等,其中的盘口长颈瓶、海棠花式长盘、方盘、长把执壶等器,多为契丹人所喜用。本窑址出土海棠式长盘,长径约 26,宽约 15,高 3 厘米上下。口唇作外折板式平宽边,立壁微外张,平底无圈足。全体光素无花纹,惟板平口边内外缘各起突起线为一道纹饰。

(二)中京地区

赤峰缸瓦窑,窑址在距赤峰市西约70 公里的半支箭河上游的缸瓦窑村。窑址规模很大,面积约2 平方公里,是辽国最大的瓷窑。缸瓦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缸瓦窑以烧白瓷为主,并烧三彩器,仿磁州窑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白瓷有杯、碗、盘、瓶、罐、壶类,白瓷有粗细之分,也有少量玩具,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白瓷为大宗。另外,缸瓦窑还烧制缸胎琉璃建筑陶瓷,主要是板瓦和建筑构件,施黑釉,墨绿或黄釉。缸瓦窑出土辽代晚期单把刻花壶,壶口在顶侧,呈筒形,提梁把手,瓶身圆浑,圈足,浅褐胎,有化妆土。瓶身刻有折枝花卉,全身施白釉,圈足及器底无釉。牡丹纹是辽瓷的一个主要纹饰,本品鸡冠壶上的把手较早期为简化,是晚期的典型风格。

(三)东京地区

辽阳江官屯窑,窑址在辽宁省辽阳市东 30 公里太子河南岸的江官屯。此窑规模较大,是一个粗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少量的三彩器。此窑创烧于辽代晚期,盛烧于金代,元代渐渐废弃。白釉器器型有碗、盘、瓶、罐、盆、壶和各种动物形玩具、兽头哨等。此窑创烧于辽代晚期,盛烧于金代,元代渐渐废弃。

(四)南京地区

北京龙泉务窑、密云小水峪窑、房山磁家务窑;北京龙泉务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务村东北永定河西岸,占地约 3000 平方米。窑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文化堆积厚,是第二大辽代瓷窑。龙泉务窑是一处以烧制中原传统风格瓷器为主的窑场,产品器型具有典型汉族文化特征,受定窑技术影响很深。此外,龙泉务窑还置有琉璃窑,生产琉璃砖、吻兽和琉璃三彩佛像。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白釉褐彩瓷、黑釉瓷、褐釉瓷、茶末釉瓷及三彩釉陶器等。产品器型以碗、罐、盘、碟、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为主,钵、枕、炉、盒、壶、盂次之,还有一定数量的围棋子、象棋子、砚台、玩具、埙、铃等娱乐用品,各种器物的造型和大小富于变化。其始烧年代当在辽代初期,至金代停烧。

(五)西京地区

山西大同青磁窑、山西浑源介庄窑、清水河县窑沟窑等。窑址在山西省浑源县西南 20 公里的青磁窑乡界庄村东北的山坡上,窑场规模较大。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瓷,以粗白瓷器为大宗。产品有罐、碗、盘、碟和枕。此窑是辽代晚期的瓷窑,下限可到元代初。

以五京为中心的格局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 : 窑场周围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稠密。窑场周围都有瓷土、燃料及水源等制烧瓷器必备的资源条件。各窑址的产品大多以粗细白瓷为主, 品行销的范围也相对集中在以窑址为中心的区域。

三、辽代白瓷的烧造工艺

简单地说,辽代白瓷的烧造工艺即是磁石粉碎、淘洗制不(dǔn)、成型、装饰花纹、晾坯、挂釉( 需上化妆土的,则先上化妆土 , 素烧后再挂釉 )、入窑烧等工艺流程。但也有少数器物例外,是在挂釉后再装饰花纹。[3] 辽代白瓷制瓷工艺从窑址遗存观察,大致如下:

(一)原料加工

辽代各窑所使用的制瓷原料,应就地取材。辽代白瓷的基本制瓷原料有石英、长石、黏土、瓷石、高岭土、石灰石、草木灰、方解石、白云石等。其加工过程大致可分为采矿、粉碎、淘洗、沉淀、炼制、陈腐等工序。就原料粉碎来讲,以赤峰缸瓦窑所追留的粉碎工具为例,有石辊和石臼。石辊有两种,一为碾砣形,两端中部有方形孔,一端于孔眼外刻八瓣花饰。一为有齿碾砣形,四径中有方眼。此两种形式石辊,有齿者当是初次粉碎时的工具,无齿者当是第二次粉碎时的工具。[4]

(二)成型

宽泛地说,白瓷成型工艺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就成型方式而言,传统白瓷多是手工成型,发展到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大量日用白瓷都采 小部分的工艺白瓷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成型方式。在此,我们暂且只讨论手工成型的辽代传统白瓷。 工成型就是用手捏塑的传统手工艺,现代的手工成型技法更为先进,比如说用丝网沾泥浆然后烧制,利用泥点堆积、细泥条堆积等技法,这些都是为表现而服务。

1. 捏塑

捏塑就是选择适量的黏土,捏制出不同形象的手法,这是最传统的陶艺成型技法。如北票市韩杖子村二号辽墓出土白瓷凤首瓶,瓷胎洁白细腻坚硬,上白色化妆 土,通体施白釉至足际,施釉均匀,釉质莹润。四瓣花式杯口,在凤冠下贴塑凤首、凤尾,凤首精雕细刻, 应为辽瓷中的上品。

2. 泥条盘筑

就是用泥条构筑空间,这种手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衔接处的粘合,避免发生开裂。作为白瓷而言,自由奔放的泥条盘筑痕迹尽量被弱化。如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的白釉鸡冠壶,白釉,管状口、环梁式、平底,腹部两侧及前部饰仿皮条纹。其口与壶身连接处饰联珠纹一周,起到加固作用。

3. 泥片合围法

先把泥土切割成平板状的泥片,然后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进行组合。与泥条盘筑相比,泥片合围更平整,速度效率更高。有的盒子、棋盘就是运用这种手法。 挂釉挂釉由于各窑所使用的瓷土有优劣、精粗的不同,所以在成型后挂釉的工序也不一致。有的在成型后直接挂釉,有的则先施化妆土然后再挂釉。林东辽上京窑和北京龙泉务窑 , 因所用瓷土细而胎质白 , 则直接挂釉而不施化妆土。林东白音戈勒窑, 胎质虽粗黄,但所烧皆为深色釉粗器或大器,所以也不施化妆土而直接挂釉。

(三)窑具

有匣钵、支烧具、间隔具等三类。以赤峰缸瓦窑为例:最常见的间隔具是各式用瓷土捏制成的泥钵渣饼, 形状不规则,尤其是碗盘等大宗产品底部常粘连泥珠。此外,还有垫圈,耐火土烧制,筒环形;还有桔瓣形间 隔具,亚腰形间隔具,三叉形间隔具;支圈,耐火粘土烧制,是间隔承托覆烧器物的窑具。通体扁环形,截面 呈“L”形。[5]

(四)装烧

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用匣钵装烧,林东辽上京窑、赤峰缸瓦窑、北京龙泉务窑烧造瓷器均用此法。满窑时,可将装好瓷坯的匣钵一个压一个高叠起来,上下钵之间放一泥条,以便出窑时容易分开。装烧时不用匣钵,而是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耐火砖障火,并用支、顶、挤、垫工具进行装烧,这是烧造技术的进步。第三种,直接入窑法,林东白音戈勒窑即用此种方法。装烧时既不用匣钵,也不用障火砖,则将器坯直接入窑、上下叠积。[6]

四、 辽代白瓷的造型与装饰

(一)造型

辽代白瓷的造型形式多样,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属于中原形式的瓷器(中原传统风格器型)有杯、盘、碗、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以及棋子、香炉、砖瓦等。属于契丹形式的瓷器(包括从中原或中、西亚地区引进并经过辽国工匠按契丹民族习俗需要加以改造而产生的新器型)有长颈瓶、盘口瓶、凤首瓶、穿带瓶、注壶、扁壶、穿带壶、摩羯壶、鸡冠壶、葫芦形执壶、鸳鸯注壶、鸡腿坛、海棠式长盘、暖盘、三角形碟、花式碟、方碟等。

以鸡冠壶为例,李文信把鸡冠壶分为矮身单孔式、 扁身双孔式、扁身提梁式、圆身提梁式、矮身横梁式,但未进而讨论 双孔无突型、单孔有突型、单孔无突型。 类型。 一型单孔式鸡冠壶基本特征是肥 釉鸡冠壶分为三式:a 式,平底,器身有仿 白釉。c 式,圈足,器身有多道弦纹。 注,上为马鞍状双孔耳,其间有加塑人物小 龙纹等,周围有仿皮囊缝线针迹。白釉鸡 器身一侧上下有两个桥状穿纽。陶胎,白釉。 足或平底。白釉鸡冠壶分为三式:a 式, 壶身矮 装饰。瓷胎,白釉。b 式,壶体高于a 式,口基 白釉。c 式,壶体高于b 式,圆柱状提梁,圈足。口基部有 饰。陶胎,白釉。

(二)装饰

辽代白瓷在装饰技术方面也受中原的影响。白瓷装饰手法局限于胎表釉装饰和胎体的刻画装饰两大部分。其中胎表的釉装饰分为白釉、化妆土、透明釉、白结晶釉、白开片釉等釉装饰手法。刻画装饰是白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1. 刻花

使用铁、竹、木等硬质工具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写出图案文字。可分为凹刻法、凸刻法、半刀泥刻花法等。优点是图案清晰鲜明,立体感强烈,纹样朦胧温润、生动秀美。

2. 划花

划花是运用铁、竹、木等工具在未干的胎体上划出线状纹样的装饰技法。与“刻”花相比,划花运刀较快,刀痕较浅。优点是能够强调图案文字在瓷器表面的细微效果,且线条流畅生动。此技法更多地被运用于纹样细部或边饰。

3. 印花

印花是指先在印模上刻制花纹,然后用印模在未干的坯体上翻印出凸凹的花纹的技法。从印花面积上说,有局部印花和整体印花。印花的优点与印花技法与印模成型的原理是一致的。操作简单,规格一致,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 剔花

“剔”是剔除的意思 , 即通过剔除一部分材料,以表现图案花卉内容的手法。剔除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剔化妆土,一种是剔釉。剔化妆土是在施有化妆土的胎体表面划刻纹样,然后剔除部分化妆土,利用胎土与化妆土之间的反差来表现纹样。剔釉是先在施釉的坯体表面划刻出纹样,然后按照纹样剔除部分釉,利用胎体与釉的反差来表现纹样。

贴花别名“贴塑”“堆贴”“印贴花”,是将花样纹饰贴在未干的坯体之上的手法。模印贴花的纹样比起堆塑要略微扁平,纹样清晰,立体感比较强。

堆花是用毛笔蘸满泥浆,在未干的白瓷胎体上,勾勒图文,堆积成立体画面的技法。堆花与贴花的不同之处是贴花的体积大,花纹清晰,烧制后立体感强。而堆花如同作画,成品很快但层次感弱。

7. 堆塑

是将雕塑好的小型植物、人物、动物等立体雕塑用泥浆粘贴在未干的坯体之上。或是先将泥块用泥浆粘贴到未干的坯体之上,再用刻刀进行雕塑的表现形式。堆塑手法比贴花、堆花的立体感更强烈,强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法,在德化白瓷中运用比较广泛。

8. 镂空

镂空是雕刻的一种手法,又称“镂雕”,在坯体未干的时候 ( 也有在坯体已干之后进行 ),用刻刀在坯体上透雕花纹,达到镂空的效果。镂空的技法表现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层次感。

9. 釉装饰

原指釉色的变化,通过上釉方法和釉色搭配来突显釉的厚度、质感、乳浊等。白瓷强调白色审美,釉子本身有透明白色釉也有乳浊白色釉,不同的质感都为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