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

作者

乜文静 郑龙岩

乳山市实验中学

引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则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德育效果的提升。

一、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德育目标的模糊性与片面性

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落地时,德育目标设定常存模糊与片面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目标理解不透彻,导致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具体指向与可操作性,如部分班会仅以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为目标,未细化行为表现与能力标准。另一方面,目标存在片面性,过度聚焦知识传递与行为规范培育,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养成。这种片面设定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还制约了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低年级德育班会在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存在缺陷。首先,内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教材与教师经验,未充分考虑社会实际与学生兴趣,导致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主动性。其次,内容组织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部分教师设计时未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品德发展规律,使内容零散重复、缺少逻辑与层次,如不同学期班会可能重复相似主题,却未构建循序渐进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影响课程质量与成效。

(三)活动设计的单一性与缺乏创新性

活动设计是低年级德育班会的重要部分,但当前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多数班会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缺乏多样性与互动性,如教师讲解道德规范时多采用解读、举例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缺少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机会。此外,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未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兴趣,鲜少设计游戏、故事、表演等生动形式 —— 这类形式更易吸引低年级学生,却在实际班会中应用较少,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与热情,阻碍德育效果实现。

二、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德育目标,构建全面的德育体系

优化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并搭建全面德育体系。德育目标需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度设定,既要注重道德知识传递与行为规范培育,也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以 “诚实守信” 主题班会为例,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诚信内涵与重要性,还包括培养诚信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面对诱惑坚守诚信原则。

(二)优化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提升低年级德育班会效果,需优化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内容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从身边人和事入手,选取有代表性与教育意义的素材,如 “关爱他人” 主题班会,可从家人、同学间的关爱故事切入,引导学生感受温暖。同时,内容组织需注重系统性与连贯性,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安排,如按 “自我认知 — 关爱他人 — 社会公德” 顺序引导学生提升素养。贴近生活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提升课程质量。

(三)创新活动设计,增强学生参与体验

创新活动设计是提升低年级德育班会吸引力与实效性的关键。教师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兴趣,设计游戏、故事、表演、小组讨论等多样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以 “环保小卫士” 主题班会为例,可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竞争激发兴趣;也可让学生表演环保小短剧,借角色扮演深化理解。此外,活动需注重参与体验,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培养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创新设计能增强参与感,有效提升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三、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是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核心。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德育素养,对优化课程意义重大。学校需定期组织德育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指导,助力教师更新理念、掌握先进方法,如组织学习最新德育政策、邀请专家分享班会设计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德育研究,通过课题、教学反思提升教学与研究能力;教师自身也应主动学习德育书籍期刊,关注前沿动态。此举可为课程优化实施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二)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

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需家校协同,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是提升效果的关键。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传达德育目标与要求,告知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德育活动,如邀请观摩评价班会、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管理;还需指导家庭教育,通过讲座、发放手册帮家长掌握正确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此举能为学生营造良好德育环境,促进品德全面发展。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持续改进的保障。学校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从德育目标达成、课程内容合理性、活动设计有效性、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体验多维度评价。评价方式需多样,涵盖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价与家长评价,如教师自我反思、同行听课评课、学生问卷反馈、家长参与评价。通过完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推动课程质量提升。

四、总结

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德育目标模糊、课程内容单一、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了德育效果的提升。通过明确德育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活动设计、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家校合作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优化路径和保障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低年级德育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现状,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低年级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优化策略,为低年级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琦. 小学低年级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D]. 山西大学,2022.

[2] 夏长金 . 论小学低年级德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学周刊 ,2020,(30):169-170.

[3] 林烟芬 .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J]. 新课程( 中 ),2019,(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