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研究
王喜威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辽源 136200
引言
当前“互联网 +”加速重构产业格局,催生大量新业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与市场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其学生创业项目需适配数字经济需求。然而,高职学生在“互联网+”创业中,常受教育体系滞后、资源对接不足等因素制约,项目存活率与发展质量待提升,亟需针对性研究以破解现实困境。
一、“互联网 +; ”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契合性分析
从资源维度看,“互联网 + ”创业无需高额实体场地投入,依托线上平台即可开展业务,降低了高职学生创业的资金门槛,且其海量数据与流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快速对接市场需求,弥补高职学生创业初期资源匮乏的短板。从能力维度而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技术操作等方面具备扎实基础,而“互联网 + ”创业恰好需要将专业技能与线上运营结合,如电商直播、跨境电商等项目,能直接发挥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减少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践的衔接成本。从目标维度来讲,“互联网 +”创业强调创新与实践,注重解决实际市场问题,这与高职院校倡导的“以赛促创”“实践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既能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又能助力学生实现从技能学习者到创业实践者的转变,达成教育目标与创业需求的双向赋能。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互联网 + ”创业项目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互联网 + ”创业项目面临多维度现实问题。在项目运营层面,学生对线上流量运营、用户留存维护等核心能力掌握不足,多数项目仅停留在基础线上展示阶段,难以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且对市场需求调研不深入,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资源支撑层面,院校提供的创业指导多偏向理论,缺乏具备实战经验的导师,难以针对性解决项目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创业资金支持渠道较窄,除少量竞赛奖金外,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制约项目规模化发展。在学生自身层面,部分学生创业心态浮躁,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市场波动或短期亏损易选择放弃,且时间精力分配不合理,难以平衡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进一步影响项目推进质量。
三、高职院校支持“互联网 $$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践路径
3.1 优化创业教育体系
为支持“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项目,高职院校需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三方面优化创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专业课程 + 创业核心课 + 线上实操课”的融合课程群,将电商运营、直播营销、数据分析等“互联网 + ”创业必备内容融入教学,同时增设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实用课程,填补学生创业知识空白。教学模式上,摒弃单一理论讲授,采用“项目式教学 + 案例教学 + 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真实“互联网 +”创业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分组参与项目策划与执行,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指导,实现教学与实战无缝衔接。评价机制上,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双维度体系,将学生在创业项目中的方案设计、线上运营成效、团队协作表现等纳入评价范围,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切实提升创业教育对“互联网 + ”创业项目的支撑作用。
3.2 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平台
为助力“互联网 + ”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成长,高职院校需从功能整合、资源集聚与服务细化三方面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平台。平台功能上,应打造“线上 + 线下”一体化空间,线下建设包含办公工位、直播实训室、产品展示区的实体孵化基地,线上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整合市场需求信息、供应链资源与线上运营工具,为项目提供全场景支持。资源集聚层面,需主动联动本地电商企业、互联网科技公司及行业协会,引入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市场渠道,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开通学生创业专属入驻通道,邀请企业技术团队定期驻点指导,解决项目技术难题。服务细化方面,平台需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工商注册代办、知识产权咨询、线上运营培训等,同时建立项目成长跟踪机制,根据不同阶段项目需求(如初创期的流量扶持、成长期的供应链优化)提供个性化孵化方案,切实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升孵化成功率。
3.3 创新创业资金与政策支持
为破解“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与政策瓶颈,高职院校需构建“多元资金供给 + 精准政策保障”的支持体系。资金层面,应拓宽来源渠道,除设立校级创业专项基金、争取政府创业补贴外,还需联动本地银行、创投机构推出“大学生创业低息贷款”“种子基金”,针对优质“互联网 + ”项目提供免息孵化资金;同时搭建项目投融资对接平台,组织创业路演活动,助力学生项目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长期资金缺口。政策层面,需细化落地举措,一方面制定校内激励政策,如对参与“互联网 +”创业的学生放宽学分认定、提供休学创业支持,对指导教师给予教学考核加分;另一方面打通政策衔接通道,协助学生申请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地方政策,简化工商注册、知识产权申报流程,并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定期排查政策兑现问题,确保资金与政策切实转化为推动项目发展的实效。
3.4 强化创业导师与社会资源引入
高职院校需通过“建强导师队伍 + 整合社会资源”,为“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项目注入动能。在导师团队建设上,突破校内师资单一格局,组建“校内导师 + 企业导师 + 行业专家”的复合型队伍:校内导师负责夯实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基础,企业导师(如互联网平台运营总监、电商创业者)聚焦线上流量运营、用户留存等实操问题提供指导,行业专家则解读政策趋势、把控项目方向,形成“理论 + 实战 + 战略”的三维指导体系。在社会资源引入方面,院校需主动搭建对接平台,与本地电商园区、互联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项目争取免费工位、供应链资源及平台流量扶持;同时联合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举办创业路演与资源对接会,助力项目对接资金与市场渠道,切实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3.5 利用“互联网 + ”平台拓展项目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依托多元“互联网 + ”平台,从市场拓展、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三方面拓宽创业项目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拼多多)开设店铺,借助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模式扩大产品销售半径;依托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打造品牌IP,通过内容营销吸引目标客群,提升项目知名度与用户粘性。同时,指导学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工具分析市场需求与用户偏好,精准调整产品与运营策略;推动项目接入产业互联网平台,对接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从单一销售向“生产 + 服务 + 运营”一体化模式升级,助力项目突破地域与规模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独特机遇,也带来诸多现实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契合性、梳理项目现存问题,从教育体系、孵化平台、资金政策等维度提出实践路径,旨在为院校支持学生创业提供参考。未来,高职院校需持续优化创业支持机制,推动“互联网 + ”与学生创业深度融合,助力技能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创业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丁晨.“互联网 + ”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 上海商业 ,2025,(08):86-88.
[2] 何雷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惑与思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5,(14):168-170.
[3] 江春强.“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挑战及优化策略[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10):70-71.
基金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备赛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 :CXCYHZW2024007,2024 年度吉林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