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

作者

任国珍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5

引言:

赤峰市松山区位于赤峰市南部,是赤峰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区。是全国农业大县,玉米种植主产区。现有耕地 296 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 96.8 万亩,玉米产量 64.9 万吨。玉米种植机械化水平 98.5%。近年来玉米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在我区广泛推广应用,相关的种植管理工作也在随之升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种植管理模式应用力度不足问题,未能将机械化理念在玉米种植的全过程中真正贯彻落实,影响玉米整体的种植质量。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围绕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开展具体研究。

1. 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价值

1.1 节约玉米种植成本

现阶段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运用机械化手段种植玉米,能有效改善该问题,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使玉米的整体种植成本消耗降低,农村各地的玉米种植农户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1.2 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在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下,玉米种植机械逐渐实现集成化发展,促进玉米的种植工作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率。例如,收获玉米时可采用先进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灵活调整收获行距,确保提高收获效率与收获效益。

1.3 保障玉米产量

与传统的人工种植模式相比,机械化种植模式更加精准,不同的机械设备在玉米种植全过程中应用,可以避免玉米籽粒播种时出现过大的损失,也能在玉米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工作中优化生长环境,促进玉米茁壮成长,最终能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稳产增收。

2. 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策略

2.1 选种与整地

玉米种植前可以将机械化技术在选种与整地等种植准备工作中应用,机械化选种时可使用专门的种子筛选机,将劣质种子筛选、剔除,保留籽粒饱满、完整、千粒重合格、色泽正常的种子 [1]。选定种子后可利用机械手段处理种子,包括机械化拌种与机械化催种等操作,拌种时可选择种子包衣机机械设备,在玉米种子表面覆盖包衣,形成完整的保护层,避免后续播种时播种机械破坏种子,也防止种子生长期间,金针虫、蝼蛄等害虫危害种子。催芽时可使用种子催芽机,或将种子浸泡,之后使用晾晒机在光照充足的区域晾晒种子,调整晾晒时间,定期翻动种子,最终能激发种子活性,提高种子发芽率。

机械化整地时可采用机械深松技术,疏松玉米种子种植地的土壤,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确保能够满足水分供给需求。深松过程中可进行全面深松或局部深松,控制土壤的疏松面积与疏松深度,避免过度扰动土层,破坏土壤表面的植被与覆盖物,增加土壤表面的水分流失速度。机械化整地时还可以采用多台联合整地机进行联合整地,严格控制玉米的留茬高度,并尽量选择玉米茬绿色时联合整地,能降低整地难度,将玉米茬轻易切割。此外,机械化整地时可采用机械灭茬技术,综合使用旋耕机、灭茬机、深松旋耕灭茬机等农机设备,调整种植地土壤的团粒结构,保障土壤表面平整与细软,营造良好的播种环境。而且机械灭茬技术有助于彻底消灭土壤中的杂草,防止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

2.2 播种

玉米播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械化播种技术,如可选择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主要包括全株距精密播种、半株距与缩距精密播种、半精密播种等多种应用形式。全株距精密播种时,应根据实际的播种需求,选择合适规格的精量播种机,通常在发芽率较高、土壤肥力良好、种子纯度高的情况下适用,播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播种的行距、株距与深度,之后将玉米种子直接插入土壤中、深埋填压。半株距与缩距播种时,应严格按照株距的 1/2 播种,将种子间距适当缩小,促进播种密度提高,而且选择该机械播种模式后,需要定期仔细检查种子的出苗情况,及时补苗处理,提高保苗率。半精密播种时同样可以选择精密播种机,之后参照全株距播种种植方法,灵活调整播种间距,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与发芽率。

机械化玉米播种时,还需要合理控制播种、深度,并考虑季节因素控制播种量,在正式播种之前,应仔细调查了解种植地土壤的实际肥力情况,如果肥力状况良好,可以适当减小播种深度,采取浅播的播种方法,如果土壤肥力较差,内部有机质、化学成分、营养物质缺乏,可适当增大播种深度,采用深播的种植方法。对于播种量,夏季播种时的播种量应适当大于春季播种量,此外,播种时还需要考虑季节因素,控制播种行距与播种间距,例如,通常春季的播种株距应大于夏季播种株距。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玉米种植后的生长管理工作中,可使用机械化手段加强水肥管理。玉米施肥时可选择排肥器设备,如可选择外槽轮式排肥器,具有结构简单、经济性强等应用优点,能保障施肥均匀,良好控制施肥量。当前施肥技术逐步实现节能与高效发展,玉米施肥时出现了穴施施肥需求,针对该情况,利用排肥器施肥时,可选择专门的穴施肥排肥器和穴施肥机具,有效提高施肥效率并节约施肥成本。其次,玉米施肥时可选择播种施肥复式作业机械,包括中耕追肥机械、种肥施肥机械、条施机械设备等,能一体化完成玉米的播种与施肥操作。

对于机械化施肥方法,可选择变量施肥技术与深施技术,变量施肥时应选择现代化农业机械精准施肥,科学调整不同种类肥料的施加比例,避免浪费化肥资源,并减轻施肥工作对种植地土壤与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具有环保、高效、绿色等优点[2]。机械化深施时可使用底肥深施技术、追肥深施技术与种肥深施技术,如在追肥深施时,需要仔细检查种肥与底肥的情况,如果种肥与底肥充足,种植地土壤肥力优渥,可选择追肥机等设备,以条施或深施的方法集中进行追肥处理,通常第一次的集中追肥工作需要在玉米的拔节期开展,可主要施加尿素肥,第二次集中施肥可选择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同样施加合适剂量的尿素肥。

玉米机械化灌溉时,可基于全程机械化理念建立完善的机械化灌溉体系,主要由水渠、水管等水资源运输通道、滴灌管道、水压泵、过滤池、沉淀池等设施、机械结构组成,需要灌溉时将水资源导入该灌溉体系,之后向玉米的种植地或玉米根系等水分生长需求量较大的部位传输,进行精准的机械化灌溉,防止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

2.3.2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与虫害会直接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田间管理期间可将全程机械化理念在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综合采用机械化化学、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机械化化学防控中,可选择无人机作为主要的防控机械,如果玉米种植规模较大,可使用大型喷雾机均匀喷洒农药,而且喷雾机还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种植地有益生物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易分解特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化学药物的溶解速度。此外,为避免同样时间节点重复使用同样化学药剂,导致害虫与病害提高抗药性,还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化学药剂,利用喷雾机轮换喷施。机械化物理防控时,可根据害虫的习性特点选择防控机械,如根据害虫的趋光特点,可选择黑光灯机械防控,灵活调整灯光频率诱捕害虫,之后在特定频率的影响下,能降低虫害交配产卵概率,防止害虫大规模繁殖与大量传播。机械化生物防控时可使用植保机,在玉米的种植地中喷洒微生物农药,包括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与其他类型的机械化防控技术相比,能减轻对种植地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可利用机械化手段加强玉米常见病害与常见虫害的防控。玉米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锈病、大斑病等,防控锈病时可使用喷雾机,喷洒合适剂量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而且锈病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可将已经感染锈病的玉米叶片等部位集中深埋与烧毁处理。防治大斑病时可喷洒合适的多菌灵药剂,对于已经出现白斑的玉米叶片,应及时摘除,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玉米常见的虫害包括玉米螟、黏虫等,可使用锌硫磷颗粒剂与吡虫啉乳油化学药剂机械化喷雾驱虫。

2.4 收获处理与秸秆处理

玉米成长成熟后,可根据具体的收获贮藏需求选择合适的机械收获玉米。如针对玉米的脱粒需求,可选择脱粒式联合收获机械,先将整体的成熟玉米植株收割,之后逐步采收玉米棒,最终能提高玉米颗粒的保水性与采收效率。对于无需脱粒的玉米,可使用不脱粒的联合收获设备,在整体性收割玉米植株后,将玉米摘穗处理,能有效避免损伤玉米,确保玉米籽粒完整。对于玉米的大规模收获需求,可使用多台联合收割机同步收割,而且采用该种机械收割技术时,还需要考虑具体的收获时间,如果晚收,需要控制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指标,包括籽粒破碎率、联合收获损失率、玉米断穗率、果穗含杂率等,以进一步保障玉米收获质量 [3]。对于玉米的剥皮需求,可使用专门的剥皮机。

在玉米机械化收获结束后,还需要合理处理残留的玉米秸秆,通常可使用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或回收处理。在粉碎还田时应深翻种植地土壤填埋秸秆,控制碎茬深度、根茬长度、根茬粉碎率、根茬土壤覆盖率等技术指标,为促进发酵速度提高,粉碎秸秆时,还可以在秸秆中施加腐熟剂与氮肥。回收处理秸秆时,可使用运输机将秸秆运出种植地,作为秸秆压块原材料重新投入使用,向畜牧养殖场、农场、饲料生产企业等主体供给,提高经济效益。但玉米的秸秆可能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暴雨或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下玉米秸秆倒伏,不能采收倒伏严重的秸秆,避免浪费采收资源和影响玉米收获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会直接影响玉米整体的种植质量与种植效益。必须聚焦种植成本、种植效率、产量等方面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价值,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探寻全程机械化种植的高效实践应用策略,保障各项玉米种植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董春峰 . 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应用 [J]. 湖南农业 , 2025, (01): 18-19.

[2] 陈留江 . 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24, (05):80-82.

[3] 时运莲 . 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J]. 河北农机 , 2024, (08): 30-32.

作者简介:任国珍(1969.8——),蒙族,籍贯:赤峰市松山区,专技六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业机械管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