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张葛基 侯玉花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 733000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 733000
引言
当前,伴随中学生身心发育加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家庭结构与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焦虑、抑郁、孤独、自卑、人际冲突等现象日益突出。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础环境,家庭教育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完善、心理素质与幸福感的养成。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心理学流派,倡导以关注个体积极品质、优势发展和幸福体验为核心,为传统家庭教育注入新的理念与动力。如何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营造支持性家庭氛围,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亟需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实践成效与完善建议,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与家庭教育模式的融合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国际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提出应从关注个体“问题”转向挖掘个体积极力量,强调“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关系、意义感与成就感”的系统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优势为本”“成长型思维”“乐观归因”等思维方式,重视个体潜能开发与幸福体验获得。家庭教育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渠道,传统模式多以成绩、规训、管控为核心,忽视了情感支持、人格培养和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肯定—激励—成长”的全新路径。家长从单一关注孩子成绩转向关注其优势潜能,从批评惩罚转向欣赏鼓励,从权威控制转向平等沟通,从回避失败转向引导面对挑战。家庭教育目标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关注孩子自信心、抗挫力、责任感、社会情感和幸福感的养成。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生阶段是身心全面转型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情绪调控与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学业、人际、家庭等多重压力影响,表现出自我要求高、焦虑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等特点。部分学生因缺乏有效疏导,易产生自卑、孤独、逆反、无助、依赖等消极心理。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与价值观多元化也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新挑战。现实中,家庭教育依然存在重智轻德、重控轻育、重物质轻情感等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习惯于以成绩评判孩子,忽略了孩子心理需求和人格成长;沟通方式偏于指责和命令,情感支持与鼓励不足;在家庭成员陪伴、心理疏导、积极榜样等方面投入有限,导致学生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弱化。部分家庭还存在隔代抚养、亲子分离、家庭氛围冷漠等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多维度、多层次的正向支持和激励。首先,家长要树立“成长型思维”,认识到孩子能力和性格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家庭日常教育中,父母要多用积极语言肯定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自尊。面对孩子的挫折或失败,家长应鼓励其正视问题,分析原因,尝试多种解决办法,帮助其培养积极归因和应对策略,而不是简单归咎于能力或性格缺陷。其次,家庭应营造开放包容、尊重理解的沟通氛围,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家长学会倾听与共情,减少简单命令与批评,多用支持性、建设性的反馈促进孩子成长。
四、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与成效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模式在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方面展现出明显成效。首先,家庭中的积极情绪环境和正向激励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压力与焦虑,降低抑郁倾向,增强心理弹性。研究表明,积极反馈和鼓励不仅能提升孩子自信和学习动机,还能增强其面对困难时的自我调节与坚持能力。其次,亲子之间的平等尊重、情感互动和良好沟通,有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促进自我认同、人际信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再者,成长型思维和优势开发使学生能从失败与挑战中汲取经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模式强调以积极情绪激发、优势开发、成长型思维和良好沟通为核心,通过营造支持性、温暖型、激励型家庭氛围,显著促进中学生自信心、抗逆力、社会适应力和幸福感的提升。其理论与实践创新为缓解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压力、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有效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念普及、机制完善和多元协作,推动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构建心理健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 2023, 39(5): 450-454.
[2] 王丽华, 高霞. 家庭教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2(8): 37-41.
[3] 刘志强 . 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22, 38(4): 87-90.
第一作者 张葛基(1984.05-) 男 汉族 籍贯:甘肃武威 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第二作者 侯玉花(1987.05-) 女 汉族 籍贯:甘肃武威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