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策略研究
彭静
洪雅县实验小学校 620360
引言
在基础教育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田径训练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身体协调性和力量水平,也能增强其集体意识与意志品质。但由于小学生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肌肉力量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训练中容易发生如扭伤、拉伤、摔伤、关节损伤等意外,不仅影响训练效果,也干扰正常学习与生活。田径课堂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障小学生田径课堂的顺利进行的同时,既要保证学生安全,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就小学田径课堂的开展,分析小学田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小学田径课堂学生运动损伤问题。要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必须建立“预防为主、康复跟进”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训练准备、有效的过程干预及系统的康复机制,提高训练的安全性和参与质量。
一、小学田径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及成因分析
小学生在田径训练中所遭遇的运动损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软组织挫伤以及因摔倒导致的皮肤擦伤和骨折等。这些损伤大多集中在下肢部位,尤以跑步训练中的膝踝损伤最为常见。其成因一方面源于学生身体素质基础差异大,部分学生在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承受训练强度;另一方面则与教学组织、场地设施、教师指导等外部条件密切相关。
从训练设计角度看,部分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态了解不充分,训练负荷设置不合理,忽视循序渐进和个体差异原则,容易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疲劳积累、动作变形,从而诱发损伤。此外,训练前热身不充分、技术指导不到位、使用不合适的运动器材等因素也会加剧损伤风险。尤其在天气寒冷、地面湿滑、场地狭窄等客观环境影响下,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显著上升。因此,有效识别并控制上述风险因素,是保障小学田径教学安全的基础工作。
二、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与方法
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应在小学田径训练中贯彻“预防优先、防患未然”的基本原则,从教学组织、技术指导、学生管理、场地设施等方面入手,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条件与训练经验,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与频率,避免过度负荷。同时应注重热身与放松环节的科学安排,通过慢跑、拉伸、跳跃等低强度动作激活肌群,提升运动状态,减少关节僵硬和肌肉拉伤风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安全意识,针对不同田径项目的动作技术进行分步骤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发力方式与保护动作,避免因技术失误导致伤害。教师还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自觉佩戴护具、遵守场地秩序、听从指挥等。此外,学校应对场地进行定期巡检与维护,保证地面平整、防滑、防硬,避免因设施缺陷造成外伤。校方还应为每节体育课配备基础急救用品及专人指导,提升突发伤害应急处置能力。
三、学生个体差异管理与康复训练干预策略
考虑到学生身体状况和运动基础存在显著差异,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差异化训练是提升田径课安全性的核心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以往训练反应和运动兴趣,分组进行差异化指导与分层练习,保障每位学生在安全前提下循序进步。对体质较弱或技能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与节奏,安排辅助训练或专项纠正练习,帮助其稳步提高,避免盲目跟练而导致伤害。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须结合损伤部位、程度与个体情况开展科学康复干预。
轻度软组织挫伤可通过冷敷、包扎与适当休息处理;较严重损伤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康复目标不仅在于功能恢复,更要重建学生运动信心,避免因疼痛或恐惧形成逃避行为。训练中应采用小负荷、多次数方式,通过牵拉、按摩、功能性练习逐步恢复肌肉张力与关节灵活性。
在康复训练与教学衔接上,应设立过渡期监测机制,对学生恢复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根据表现和反馈调整训练方案,确保恢复与教学进度一致。教师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课后恢复与心理状态,形成家校协同的康复支持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
四、小学田径教学中安全教育与防护意识的系统建设
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不仅依赖于训练本身的科学化,也有赖于长期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在体育课堂与课外活动中有机融入安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与安全行为规范。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主题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情境模拟演练、安全知识课堂等,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同时,应强化教师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培训。通过校本研修、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体育教师识别风险、预防伤害、应急处理的综合能力。建立体育教学安全事件档案,对每一次运动损伤进行分析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学校还应制定明确的安全责任制度与监管机制,强化课堂管理与课后监管的全链条覆盖。
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应出台专门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的指导标准与质量评估体系,将安全管理作为考核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与制度建设,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真正发挥田径教学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小学田径训练既是学生体能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影响其运动习惯和安全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训练中高发的运动损伤问题不容忽视,必须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康复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科学、系统、可持续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教师需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结合差异化指导与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流程、加强安全管理,降低伤害风险。同时,康复阶段的护理和心理引导应与训练目标同步推进,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有信心地重返课堂与运动。只有将安全理念贯穿田径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向高质量、专业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庆 圣 . 小 学 田 径 课 堂 如 何 避 免 学 生 运 动 损 伤 [J]. 田径 ,2021,(02):81-82.
[2] 杨慧 . 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J]. 知识文库 ,2017,(22):214.
[3] 夏萍 . 小学生田径“跑跳”类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J]. 田径 ,2021,(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