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命题趋势与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联性研究
朱洪玉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 325100
引言
2024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持续深化,重点考察主干知识、思维能力、素养水平,并突出对思维过程、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新课标卷通过全新的试卷结构设计,减少了题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并强化了素养导向。这样的设计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同时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助力了教育强国建设。
一、高考数学命题的转型特征
当前高考数学命题正经历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深刻转向。题目设计愈发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情境真实化,试题巧妙融入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现实背景,要求考生能剥离非本质信息,建立有效数学模型;二是思维结构化,减少对单一公式或技巧的依赖,转而强调逻辑推演链条的完整性与严谨性,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的灵活调用;三是问题综合化,打破传统章节壁垒,设计需整合多个知识模块方能解决的复杂问题,突出对知识体系整体性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这种转型清晰指向对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深度关注。
二、教学改革的现实回应
高考命题的指挥棒效应,强力驱动着高中数学课堂的深刻重塑。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三个“转向”:
(一)目标转向:素养本位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最显著的变化,是教师不再满足于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或掌握解题套路。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会发现教师更关注学生能否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比如在函数教学中,好老师不再急于让学生做大量求定义域、值域的练习题,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手机流量套餐、共享单车计价等生活实例,分析其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转变源于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抽象思维不是背出来的,而是从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明确标注”通过实例分析培养数学建模能力”这样的素养指向。课堂练习也不再是清一色的计算题,增加了需要解释思考过程的开放性问题。这种改变看似降低了知识传授的效率,实则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本质方面走得更远。
(二)内容转向:问题驱动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组织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而是把知识点重新打包成一个个实际问题。比如将概率统计单元设计成校园运动会的天气预测与应急预案项目,学生在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需要学习数据收集、概率计算、决策分析等知识点。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明白学数学有什么用。教师会精心设计问题链,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比如在立体几何单元,可能从一个包装盒设计问题入手,逐步引出体积计算、表面积优化等知识点。这样的内容组织虽然前期备课更费时,但学生参与度高,知识留存率明显提升。
(三)方式转向:学生中心
现在的课堂更常见的是学生分组讨论、上台展示解题思路的场景。教师会设计一些需要动手实践的活动,比如让学生测量教室尺寸计算装修用料,或者用几何画板探索函数图像性质。这种方式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引导者。课堂上有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试错和交流,教师则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来促进深度学习。比如在解析几何单元,教师可能只讲解基本思路,然后让学生分组尝试用不同方法推导结论,最后集体讨论各种解法的优劣。这种方式初期进度较慢,但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后期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
三、命题与教学的共生关系
高考命题趋势与教学改革并非简单的单向引领,而是构成了一种深刻的“双向塑造”的共生关系:
(一)命题驱动教学改革,推动课堂转型
高考数学试卷的变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近几年试卷中频繁出现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教师们开始自发调整备课重点。比如概率统计单元,过去可能重点讲解排列组合公式,现在则更多引导学生分析真实调查数据。这种转变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而是教师看到高考命题方向后的自然应对。命题改革对教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师会优先讲解与高考命题重点契合的知识点;二是教学方法改进,为应对开放性试题,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明显增多;三是评价方式调整,平时测验也开始模仿高考题型,注重过程性评价。这种改变不是简单迎合考试,而是教师认识到新题型背后所强调的能力培养确实符合数学教育规律。
(二)教学实践创新,为命题提供源头活水
教学一线的探索常常能启发高考命题的创新。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展现的思维过程,为命题专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某地教师在函数单元设计了“校园自动售货机定价策略”项目,学生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案,后来被改编为高考模拟题。教学改革还帮助命题专家更准确地把握学生能力边界。当课堂普遍采用探究式教学后,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常常超出预期,这使得命题时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同时,教学实践中暴露的典型错误和思维误区,也成为命题时设置干扰项的重要参考。这种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确保了试题既具有区分度又符合实际学情。
结语
命题的每一次能力化、情境化跃迁,都在倒逼教学深度变革,呼唤课堂从知识传授场转向素养孵化器;而教学实践中萌发的创新火花与学生展现的思维潜能,又源源不断地为命题设计注入活水,拓宽其视野与深度。深刻理解并主动构建这种“命题引领教学方向,教学反哺命题创新”的共生机制,是推动教、考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长璘 .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9):32-34.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 高考命题新趋势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3(19):1.
[3] 罗高坤 . 解读新高考命题趋势 , 探究教学提质路径——以高中数学为例 [J]. 家长 ,2024(2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