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延安“双拥运动”初期实践考析
李皖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一、舆论动员:《解放日报》对“双拥运动”的发起引导
“双拥运动”的发起以舆论动员为先导。1943 年 1 月 25 日,《解放日报》刊发《拥护军队爱护人民》社论,首次明确提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口号,将军民关系定位为“边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社论强调:“军队是人民的武力,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二者原是一体,只是分工不同”,直指此前边区存在的“军不爱民、民不拥军”个别现象,将其上升到“影响抗战前途”的高度,为运动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1 月 26 日,报社又以整版篇幅刊登《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详细列举军队需遵守的“十条纪律”,包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生产”“尊重政府法令”等,同时公布边区政府《关于拥军优属的决定》,要求各地“定期慰问军属”“解决军属困难”。这种“双决定”同步刊发的方式,通过权威文本的公开传播,明确了军民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双向约束”的舆论氛围。
此外,《解放日报》连续推出“军民关系”专栏,以“问题曝光 - 典型引导”的模式推动运动落地。如 2 月 5 日报道延安县个别部队“强借群众粮食”的案例,次日即刊发《志丹县军民互助模范事迹》,通过正反对比强化政策认知。这种舆论策略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以具体事例激活了群众对“军民一体”的价值认同,为运动的基层实践扫清思想障碍。[1]
二、实践形态:初期运动的具体开展与军民互动
从《解放日报》报道看,“双拥运动”初期实践呈现出“自上而下动员 + 自下而上响应”的双重特征,[1] 具体表现为三类互动形态:
其一,仪式化慰问与物质支援。1 月 30 日(春节)前后,边区各地普遍开展“拥军优属月”活动。《解放日报》记载,延安市组织200 余名群众组成“慰劳队”,向留守兵团赠送“猪肉 300 斤、蔬菜 500 斤、慰问信 200 封”;陇东分区政府则为军属发放“代耕证”,承诺“保证军属土地全部代耕,不违农时”。军队方面,留守兵团各部队开展“爱民周”,帮助群众“修补房屋 120 间、打水窖 30 口”,并在集市设立“军民调解处”,现场处理军民纠纷。这种仪式化互动通过物质联结强化了情感认同,使“拥军优属”从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
其二,制度化建设与政策落地。2 月中旬,边区政府颁布《军民关系公约》,将“双拥”要求细化为 12 条具体条款,如“军队不得擅自处罚群众”“政府不得随意调用军队”等。《解放日报》3 月1 日报道显示,公约实施后,延川县“军民纠纷同比下降 60%′ ”,部队“借物不还”现象基本杜绝。更具创新性的是,部分县份建立“军民联席会议”制度,如固临县每月召开“军队代表 + 政府代表+ 群众代表”三方会议,现场解决“军属就业”“物资调配”等问题,使军民互动从“节日性慰问”转向常态化治理。
其三,典型示范与群众参与。《解放日报》重点报道了“张思德所在部队帮助群众抢种”“吴满有(劳动模范)带头慰问军属”等典型案例,塑造“军民互助”的榜样。3 月 5 日特写《一个军属的心里话》中,延安县军属王大娘的口述“部队帮我收了秋,政府给我发了粮,我儿子在前线打仗才安心”,以个体叙事消解了群众对“拥军”的被动认知,推动运动从“行政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据报道,至 3 月底,边区自愿加入“拥军小组”的群众达 5 万余人,形成“人人参与、户户响应”的局面。
三、历史成效:初期实践对军民关系的重塑
“双拥运动”初期实践虽仅持续三个月,却显著重塑了边区军民关系。从《解放日报》的数据分析看,运动发起后,“军民团结”相关报道占比从 1 月的15% 升至3 月的 38% ,负面纠纷报道占比从 20% 降至 5% ,舆论场中“军民鱼水情”的叙事逐渐成为主导。
在实践层面,初期运动的成效体现为三方面:一是缓解了边区物资短缺的矛盾。通过“军队助民生产”与“群众支援军队”的双向流动,1943 年春边区春耕面积较上年增加 10% ,军队后勤自给率提升至 30% ,实现了“生产与拥军”的良性循环。二是巩固了边区政权合法性。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通过“公约落实”“纠纷解决”得到强化,3 月选举中,“支持双拥政策”的候选人得票率达90% 以上。三是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军属“优待政策”使前线士兵“逃亡率下降 40%3 ”,正如《解放日报》3 月 20 日社论所言:“军民团结的力量,比任何武器都更能抵御敌人”。
四、结语
1943 年延安“双拥运动”的初期实践,以舆论动员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群众参与为核心,构建了“军民一体”的治理模式。《解放日报》的报道不仅记录了这一过程,更通过“问题引导 - 典型示范 - 成效展示”的传播逻辑,成为推动运动落地的重要力量。[2] 初期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了当时的军民矛盾,更在于探索出“政治动员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情感认同与利益联结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为党在革命时期处理军政关系、凝聚社会力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种将“群众路线”融入军事实践的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淑贤 . 回顾延安双拥运动历史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4,(05):33-34.
[2] 盖兴兴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双拥运动研究 [D]. 长安大学 ,2024.DOI:10.26976/d.cnki.gchau.2024.0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