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视角下“三北精神”的实践路径
刘雅坤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一、“三北精神”的内涵及融入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
1978 年,为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决定启动实施“三北”工程。40 多年来,三北地区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也铸就了伟大的“三北精神”。
(一)“三北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将“三北精神”概括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我们挖掘“三北精神”的内涵指明了方向。“艰苦奋斗”是指三北地区干部群众展现出的不怕苦、不怕难,竭尽全力与风沙斗争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是指三北地区干部群众为了改善环境、改善生活全心全意付出,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精神境界。“锲而不舍”是指三北地区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品质。“久久为功”是指三北地区干部群众持续投入、持续努力,不达效果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些精神品质源自于“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指引着三北地区干部群众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二)“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推动“三北精神”内化为企业文化,夯实“三北精神”的价值根基。“三北精神”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在实践中必须微观化,转化为群体价值观念或群体意识,进而影响个体的理念和价值,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实际行动。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可以达到由宏观向微观转化这一目的,推动“三北精神”的落地生根。
2. 有利于从“三北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企业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北精神”内在蕴含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特质,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将“三北精神”的特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更好发挥企业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企业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发挥好企业应有的作用。“三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呈现。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履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确保了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
二、“三北精神”融入H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H 公司管辖范围涉及浑善达沙地、库布齐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一带,为了企业发展,广大职工长年累月与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这一过程中孕育出的精神品质与“三北精神”同根同源。但“三北精神”融入 H 公司企业文化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多为“零散地”“被动地”融入。
(一)内容挖掘不充分。目前“三北精神”在 H 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彰显,更多是基于二者本身内容上的共性,而不是主动推进的融合,更多表现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单一内涵的融入,而没有将“三北精神”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与企业中心工作不够紧密、到位。
(二)成果展现不生动。在“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既没有形成收集和挖掘典型人物、生动故事的意识,也没有鲜活生动地解读与阐释典型故事中的精神品质,没有组织开展过全局性的关于“三北精神”的专题讲座、理论宣讲等活动,使“三北精神”在 H 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展现缺乏吸引力和号召力,很难深入人心,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与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 H 公司已经建立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考核制度,但考核指标的选择缺乏完备性,并没有覆盖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层次、各个方面,更没有涉及“三北精神”融入的具体项目。同时,在“三北精神”融入 H 公司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制度保障远远不够。有的基层单位文化与制度脱节,弘扬的是“三北精神”,考核的却是其它;有的基层单位没有清晰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分工,组织学习宣传“三北精神”没有专人牵头,资金和人力资源没有专项计划支持,导致“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
三、构建“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实践模式
要使“三北精神”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必须构建起一整套系统的模式,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宣传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才能使“三北精神”在企业落地生根。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把舵定向
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其实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当中。这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
1. 坚持整体谋划、整体推进。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国家与民族的高度、国际与国内的高度、理论与现实的高度,做到高屋建瓴,充分发挥党委整体谋划、整体部署的领导作用。
2. 坚持以“有用”为原则。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目的是支撑企业的改革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三北精神”的融入必须与现实事业结合起来、与企业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以“精神”助力现实问题的破解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舆论、教育、活动、体验”四位一体相结合,推动“三北精神”在企业文化中落实落地
“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舆论、教育、活动、体验”四位一体相结合,将“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1. 舆论建构。企业职工对于“三北精神”的感知和认识大多来源于媒介的传播和叙述,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三北精神”的舆论建构,让“三北精神”逐步根植于职工的内心。例如,通过职场大屏、宣传栏、企业内刊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等,努力营造宣传贯彻“三北精神”的文化氛围。
2. 教育建构。系统的教育培训是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将“三北精神”深度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手段。例如,将对“三北精神”的学习纳入职工培训体系,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职工深入理解“三北精神”的产生历史背景、核心要义及实践要求。
3. 活动建构。活动建构是“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桥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能够深化职工认知,促进文化融合,为企业文化注入新活力。例如,设立与“三北精神”相关的评选活动,组织宣传“三北精神”主题活动,让职工在参与中感受“三北精神”的价值与力量。
4. 体验建构。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用好育人阵地,可以有效推动“三北精神”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三北”工程虚拟体验馆,让职工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三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三北精神”。
(三)健全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取得实效
“三北精神”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的好不好,融入的深不深,这需要体制机制来保障,也需要科学的指标来评价。
1. 不断完善“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保障机制。明确“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推进流程和建设标准,提供全路径组织协调和全方位支持和帮助,为开展“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培训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提供必要资金条件。
2. 不断健全完善“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评价体系。对“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估对象、考核指标、量化标准、实施流程、改进办法等内容进行设计和规范,科学安排评价进度,合理运用“三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反馈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限期强化问题整改,从而形成“量化考核—总结经验—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