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清代古建筑保养维护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

杨红秋

承德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河北承德 067000

一、引言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古建筑在继承前代建筑精髓的基础上,又有了独特的发展与创新。这些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古建筑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其保养维护工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清代古建筑面临的威胁

(一)自然因素的侵蚀

气候影响: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自然气候条件对清代古建筑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雨水的冲刷会导致建筑外墙墙体的剥落、褪色,木构架因受潮而腐朽、变形;强烈的日照会使木材干燥开裂,彩绘褪色脱落;冬季的低温冰冻可能使砖石结构产生冻胀裂缝,破坏建筑的稳定性。例如,一些地处北方的清代古建筑,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墙体和木构件经常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地质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清代古建筑的威胁不容忽视。我国部分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带,地震发生时,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也可能因强烈震动而出现构件位移、榫卯松动甚至整体坍塌的情况。山区的古建筑还可能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冲击,导致地基不稳、房屋被掩埋等灾难性后果。如在汶川地震中,周边地区的许多清代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原本保存完好的建筑瞬间沦为废墟。

生物破坏:鸟类、昆虫等生物也会对清代古建筑造成破坏。鸟类在古建筑的屋顶、檐角等处筑巢,其排泄物会腐蚀建筑材料,同时鸟类的啄食行为也可能损坏建筑的木构件和装饰部件。白蚁等昆虫则是木材的天敌,它们以木材为食,能够在短期内对古建筑的木构架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结构强度下降,甚至引发局部倒塌事故。一些南方地区的清代古建筑由于气候湿润,白蚁灾害尤为严重,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人为因素的破坏

城市建设与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清代古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古建筑位于城市中心或开发区范围内,面临着被拆除或迁移的风险。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施工机械的震动、大量的土方开挖以及地下工程的建设等都可能对古建筑的地基和基础造成破坏,影响其结构安全。例如,某些城市在进行道路拓宽或地下管道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附近清代古建筑的保护需求,导致古建筑出现墙体裂缝、基础沉降等问题。

旅游开发过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清代古建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量游客的涌入超出了古建筑的承载能力,游客的踩踏、触摸、呼吸等行为都会对古建筑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例如,一些热门的清代古建筑景点,由于游客众多,地面的石板被磨损严重,墙面的彩绘和雕刻也因游客的触摸而逐渐模糊不清。此外,为了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一些地方在古建筑周边随意兴建旅游配套设施,如餐厅、商店、停车场等,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氛围,使其文化底蕴被商业气息所淹没。

居民生产生活影响:部分清代古建筑内仍有居民居住,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对古建筑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居民在室内使用明火做饭、取暖,存在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至整个古建筑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居民在房屋内随意搭建、改造,也会破坏古建筑的原有结构和布局,影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不当,可能导致古建筑地基被浸泡软化,危及建筑安全。

(三)资金与技术短缺

资金不足:清代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日常的保养维护、修缮修复、科研监测以及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然而,由于古建筑保护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政府财政收入中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众多清代古建筑保护的实际需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清代古建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只能处于简单的维持状态,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修缮和维护,导致古建筑的破损程度不断加剧。

技术瓶颈:清代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要求较高,涉及到建筑结构加固、木材防腐处理、砖石修复、彩绘保护等多个领域。目前,虽然在一些传统技艺方面有一定的传承,但在面对复杂的古建筑病害和现代保护理念的要求时,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在不改变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对老化损坏的木构件进行有效的加固和修复;如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的彩绘进行精准的分析和保护,使其色彩得以长久保存;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提高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防水性能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但目前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清代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全面需求。

三、加强清代古建筑保养维护的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细化清代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条款,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破坏古建筑行为的惩处力度。例如,制定专门的《清代古建筑保护法》,对古建筑的认定标准、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修缮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使古建筑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多元化融资

政府应增加对清代古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并建立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确保资金能够足额用于古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修缮修复、科研监测以及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真正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三)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等,对清代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温湿度变化、病虫害情况等。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保养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开展科学研究

加大对清代古建筑保护的科研投入,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对古建筑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例如,研究清代古建筑木材的耐久性机理,为木材的防腐和加固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等形式,促进国内外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五)优化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使用单位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例如,文物部门负责古建筑的保护规划和监督管理,古建筑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双方应定期沟通,共同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程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工程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管和验收制度。确保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质量,避免因不合理的维修和改造对古建筑造成二次破坏。

(六)合理利用古建筑资源

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清代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活动。通过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为古建筑的保护筹集资金。例如,将部分古建筑开辟为博物馆、展览馆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既展示了古建筑的魅力,又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探索古建筑的多功能利用模式,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周边环境,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比如,将一些古建筑改造为特色民宿、休闲茶馆等,在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七)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清代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片、纪录片、科普文章等,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开展古建筑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古建筑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例如,在学校开设古建筑保护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八)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公众参与古建筑保护的机制,鼓励公众对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反馈。例如,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公众对破坏古建筑行为的举报;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让公众参与到古建筑的日常巡查、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来。

对于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例如,评选古建筑保护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结语

清代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保养维护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历史价值来看,它们是清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实物见证,承载着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与百姓记忆。精心的保养维护能让这些古建筑成为传承历史脉络的鲜活教材,使后人得以触摸先辈生活的温度,感知时代变迁的轨迹。总之,清代古建筑保养维护绝非一时之举、一人之力,而是需要政府、专业人士、社会各界民众齐心协力,以敬畏之心、担当之责,持之以恒地投入资源与精力。唯有如此,方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续写辉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筑牢坚实根基,使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朽桥梁,让历史的回响在精心呵护下永远回荡。

参考文献:

[1] 刘明文. 锦屏县隆里古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贵州民族大学,2019

[2] 张洁. 山海关古城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调研报告[D]. 黑龙江大学,2017

[3] 周子乾. 促进保定古城保护开发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2023

[6] 杨婷婷.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区域观[D]. 河北师范大学,2010

[7] 陈晓芳.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管理问题研究[D]. 华侨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红秋,1992 年9 月,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古代建筑设计及施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