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课程承托融合教育课程
叶佳柠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市 311231
一、校本课程的独特优势
校本课程强调“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能够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地域资源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这种灵活性使校本课程能够精准匹配融合教育中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化需求,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现在每个普通学校在设置国家课程之外,会设置一些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包括选修课程(如兴趣特长类、STEAM 项目等)和地方特色课程(如劳动种植、方言文化等)实践类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等)、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种植等)。
一般性,学校会设置以下四类自主开发的课程:(1)艺术类课程:包括音乐、美术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2)体育类课程:涵盖球类、游泳等,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技能,促进身心健康。(3)科技类课程:如编程、机器人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未来科技领域培养人才。(4)社会实践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环保活动、参观研学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校本课程与融合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融合教育的本质是消除教育隔离,促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校本课程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与合作任务,能够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为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协作互助的机会,契合融合教育的核心目标。
多样化融合教育课程设计需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为核心,结合普通学校的校本课程,打破传统课程框架,通过灵活的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全纳性教育环境。以下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展开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共性与个性结合:设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如学科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培养;同时,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个别化目标,例如为阅读障碍学生设定“能借助辅助工具流畅阅读简单段落”,为自闭症学生设定“能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发起 1 - 2 次交流”等。
2. 全人发展导向:除学术目标外,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比如设计“合作解决问题”主题活动,提升所有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分层分类设计:对学科知识进行分层,以数学课程为例,基础层学生掌握基础运算,进阶层学生探索数学拓展问题。同时,针对不同障碍类型学生提供适配内容,为视障学生制作盲文教材与音频资料,为听障学生设计可视化数学符号与图形学习内容。
2. 主题整合课程:围绕生活主题,如“社区生活”“健康生活”等,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例如在“社区生活”主题中,学生学习用语文描述社区场景,用数学计算购物价格,用科学知识了解社区环境。
3. 生活化实践内容:增加生活技能课程,如烹饪、洗衣、交通出行等。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学生不仅能学习数学计算,还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融合课程实践的通用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偏好和需求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课程与教学的重构来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故在课程设计样化的基础上,体现出课程实践的通用性,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地方,普通学生可以成功,让特需生也可以获得成就感。
1. 借助数学与信息技术
融合教育需要通过数字与信息技术增强所有学生的信息表达、传递、接受与理解等功能,借助技术媒介和丰富的资源实现参与式学习。一方面,通用学习设计在设计之初就强调创设整体学习环境,通过将课程与科技辅具、数字化技术结合,帮助特殊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参与学习。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AI 系统等创设仿真学习环境,可使发展性障碍儿童充分参与、体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通用学习设计依托数字技术支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参与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的自动识别与感知,为学习者提供适应其个人特征的学习资源与方式。在线学习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数据画像,将其纳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精准定制的学习方案,打造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为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
2. 课程实践活动
(1)学生鉴赏活动:特邀特需学生进行艺术表演,可以是舞蹈、音乐、戏剧等,特需学生演出后进行学生互动交流,普通学生提问特需学生并给予鼓励和赞赏。
(2)小组合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混合编组,为每个小组设定不同难度任务。如在语文故事创作中,普通学生负责故事主体创作,语言表达障碍学生负责故事配图或补充简单情节。
(3)技能课程:让特需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课程,如绘画、摄影、轮滑、声乐等,发挥特需学生的个人特长。
(4)参观研学: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是欣赏音乐会,提高特需学生的艺术品位,进一步融入社会。
校本课程以其独特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成为承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能够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与融合教育的融合创新,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的课程模式,构建更包容、更高效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2023 年 刘朦朦 赵
[2]《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挑战》2024 年10 月 邓梦 张玲薇
作者简介:叶佳柠,女,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