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对提升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的作用

作者

顾城

昆山昆城外国语学校

引言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启迪小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具有独特价值。但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时难以避免枯燥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探寻一种能符合儿童天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游戏化教学将“玩”与“学”有机融合,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任务、挑战和即时反馈,为音乐课堂注入活力。

一、以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一)游戏化情境,将抽象音乐元素具体化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音乐中诸如节奏、音高、音色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天然困难。游戏化教学的介入,可通过设计具身性的游戏活动,将无形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可听、可视、可动的具体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跨越认知障碍,构建起对音乐知识的初步理解。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与之契合的游戏。例如,在教学苏少版教材中《动物说话》这一课时,歌曲本身充满了童趣,模仿了小鸡、小鸭等动物的叫声,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节奏素材。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动物节奏模仿秀”的游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不同动物叫声的节奏型,例如“小鸡说话”对应的“叽叽 叽 | (XX X)”节奏。然后,不再局限于用歌声模仿,而是邀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运用身体律动来表现该动物叫声的节奏,如用拍手表现小鸡的“叽叽叽”,用跺脚表现小鸭的“嘎嘎嘎”,用轻拍肩膀表现老牛的“哞—”。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聆听、辨析,并协调身体做出反应。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节奏听力与反应训练。

(二)挑战机制设计,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游戏之所以能让人流连忘返,正源于其精心设计的挑战与即时反馈机制。将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探索欲,使学习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寻求挑战、验证自我的过程。以乐器音色听辨教学为例,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马头琴的声音,音色浑厚悠扬”,学生的印象必然是模糊的。反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听音寻宝”游戏。在教学相关单元,如欣赏《吉祥三宝》片段时,教师可以预先告知学生:“接下来这段音乐里,隐藏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乐器声音,它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声音像马在歌唱,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冉家播放音乐片段,学生们会立刻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聆听中。当马头琴的旋律出现时,会有学生兴奋地举手识别。教师此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完全正确!你捕捉到了马头琴独特的音色,真是一对金耳朵!”这样的即时反馈和赞誉,对于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励。整个活动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乐趣,成功辨听的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未能第一时间辨听的学生也会在同伴的激励下,在后续的环节中更加努力。

二、借机制增强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沉浸感

(-) 合作学习机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游戏化教学可将个人学习转化为小组或集体的共同任务。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沟通、分工与配合,每个人的表现都直接影响团队的最终成果。这种机制不仅模拟了真实社会中的协作场景,更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苏少版教材中《隆咚锵》这类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小演奏家”合奏游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构成一个“微型民乐队”,成员分别承担小鼓、小锣、镲等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任务。教师首先引导各小组分析乐谱,明确每位成员的节奏型与进入的时机。练习阶段,小组成员需要互相聆听,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力度和速度,以与其他声部保持和谐。最终,各小组进行展示。此时任何一个成员的节奏错误或配合失误都会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因此,学生为了共同的音乐目标,必须学会倾听他人、调整自己、相互支持。

(二)全员参与设计,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规则本身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能够通过角色分配、任务驱动和轮换机制,从设计上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利与实践机会。这种设计迫使教学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真正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每个孩子都拥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时,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会得到极大增强,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以集体舞教学为例,在教学《旅行之歌》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之旅”的游戏方式。将歌曲中提到的不同地点赋予不同的代表性动作,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别。在整个舞蹈中,当唱到某个地点时,相应小组的学生就需要站出来,用设计好的动作进行主表演,其他小组则配合基础动作。这样,每个学生都不仅是模仿者,更是特定环节的展示者,他们需要轮番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于趣味中渗透美育,实现寓教于乐的核心目标

(一)情感共鸣体验,深化音乐审美感受

对于小学生而言,纯粹的理论讲解或情感说教往往难以直达内心。当学生的身体律动、游戏情节与音乐要素高度融合时,他们便不再是音乐的旁观者,而是情感的亲历者。

(二)创新实践平台,激发音乐创造能力

游戏化教学通过设定开放性的规则与任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低风险、高支持度的创新实践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尝试与探索受到鼓励,即便是微小的创意也能获得即时反馈。这种环境有效减轻了学生对于“犯错”的恐惧,激发了其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将学习从简单的知识复制推向更高阶的思维活动,如应用、分析与创造。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如“XX XX | X -”,组织一个“节奏故事接龙”游戏。首先,教师用这个节奏型即兴创编一句歌词作为开头,如“阳光 照耀 | 草 -”。然后,邀请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保持节奏不变,改编后面的歌词,如“我们 唱歌 | 笑 -”。下一位学生再接着前一位的结尾继续创作,如此循环。这个游戏规则简单,但极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它要求学生同时兼顾节奏的准确性与歌词的创造性。此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创意的好坏,每一位学生的贡献都是集体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游戏化的创编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础节奏型的掌握,更训练了他们的即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音乐想象力,让他们敢于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表达,综合素养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与提升。

总而言之,游戏化教学并非简单的课堂娱乐,而是一种深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策略。它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挑战与互动机制,能有效唤醒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营造高参与、高沉浸感的课堂氛围,最终在充满趣味的体验中达成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传承文化的音乐教育宗旨。

参考文献:

[1] 陈铖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J]. 音乐鉴赏 ,2024(12):146-149.

[2] 许阿丹 .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路径探究 [J]. 民间故事选刊 ,2023(10):164-166.

[3] 刘丽文 . 多样化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 文渊(小学版),202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