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测绘中的精度优化与应用研究
王力
620422199204051915
一、引言
古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测绘工作是保护修缮、遗产研究的基础环节。传统测绘方法如全站仪测量、手工测绘等,存在作业效率低、对复杂结构覆盖不全面、易对古建筑本体造成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规模、高精度的古建筑测绘需求。随着遥感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搭载多台不同角度的相机,可快速获取古建筑的多角度影像数据,经处理后生成三维模型,实现对古建筑几何形态、细节特征的完整记录。
然而,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测绘中仍面临精度不稳定的问题:古建筑多位于复杂环境(如密集街巷、高大树木旁),易导致影像遮挡;部分古建筑存在大量精细构件(如斗拱、雕花),对模型细节还原度要求高;无人机飞行姿态、外界环境(风力、光照)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测绘精度。因此,针对古建筑测绘场景优化无人机倾斜摄影精度,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系统分析精度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方案有效性,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二、无人机倾斜摄影古建筑测绘的技术原理与精度影响因素
2.1 技术原理
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主要由无人机平台、倾斜摄影相机、GNSS 定位模块、数据处理软件四部分组成。其工作流程包括:
1. 前期准备:根据古建筑范围与精度要求,确定飞行区域、高度、航线密度,布设地面控制点;
2. 影像采集: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多台相机(通常为 1 台垂直相机 +4台倾斜相机)同步拍摄,获取覆盖古建筑的多角度影像,GNSS 模块记录每张影像的位置与姿态信息;
3. 数据处理:通过专业软件(如 ContextCapture、Pix4D)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去畸变、拼接),结合地面控制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解算影像外方位元素,最终生成三维点云、DSM(数字表面模型)与三维模型;
4. 精度验证:采用全站仪、RTK 等高精度测量设备,选取古建筑特征点(如墙角、柱顶)进行实测,与三维模型对应点坐标对比,评估测绘精度。
2.2 精度影响因素
结合古建筑测绘场景,无人机倾斜摄影精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飞行参数设计:飞行高度直接决定影像分辨率,高度过低易导致飞行区域覆盖不全、碰撞风险增加,高度过高则会降低影像细节清晰度;航线重叠度(航向重叠、旁向重叠)不足会导致影像拼接缝隙,影响空三解算精度,而重叠度过高会增加数据量与处理时间。
·地面控制点(GCPs)布设:GCPs 是提升空三解算精度的关键,其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如集中在建筑边缘)会导致模型整体偏移;部分古建筑周边场地狭窄,难以布设足够数量的 GCPs ,进一步影响精度。
·环境因素:风力过大会导致无人机飞行姿态不稳定,造成影像模糊或位置偏差;强光或逆光环境会使影像对比度降低,影响特征点匹配精度;古建筑周边的树木、电线等障碍物会遮挡影像,导致模型局部缺失。
·建筑结构特征:古建筑多为非规则几何体,存在大量悬挑、镂空构件(如檐角、花窗),此类区域在影像中易产生阴影或遮挡,导致三维模型细节还原不完整;木结构古建筑表面材质(如木材纹理)对比度低,影像特征点提取难度大,影响匹配精度。
三、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测绘中的精度优化方案
以山西平遥古城某清代楼阁(高约 18m ,平面呈矩形,面宽 12m ,进深8m,屋顶为歇山顶,檐下设有复杂斗拱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精度影响因素,提出三级精度优化方案。
3.1 航线规划优化:适配古建筑结构特征
传统航线规划多采用“平行网格”模式,难以覆盖古建筑复杂立面与屋顶细节。本次优化采用“交叉重叠 + 垂直补拍”组合航线:
1. 主体航线:飞行高度设定为 50m (根据相机焦距计算,影像地面分辨率达2cm),航向重叠度 80% ,旁向重叠度 70% ,确保建筑立面与屋顶影像充分覆盖;
2. 垂直补拍航线:针对斗拱、檐角等精细构件,在建筑四周布设 4 条垂直于主体航线的补拍航线,飞行高度降至 30m ,进一步提升局部影像分辨率;
3. 避障设置:通过前期现场踏勘,标记树木、电线等障碍物位置,在航线中设置绕飞路径,避免影像遮挡。
3.2 影像处理优化:强化地面控制点与参数调整
1.GCPs 布设与测量:在楼阁周边均匀布设6 个GCPs(分布于建筑四角及两侧中部),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精度测量(平面精度 ±2mm ,高程精度 ±3mm ),记录各控制点的WGS84 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坐标,用于空三解算约束;
2. 空三解算参数调整:在 ContextCapture 软件中,将 GCPs 坐标导入后,调整特征点匹配阈值(由默认 0.8 降至 0.6),提高低对比度区域(如木材表面)的特征点提取数量;同时启用“多视影像匹配”功能,减少单一角度影像误差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3. 模型精细化处理:对生成的初始三维模型进行局部修复,针对斗拱等构件的缺失区域,补充拍摄特写影像并重新导入软件进行融合,提升细节还原度。
3.3 数据验证优化: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 验证点选取:在楼阁上选取20 个特征验证点,包括墙角、柱顶、斗拱节点等,涵盖建筑不同高度与部位,确保验证结果具有代表性;
2. 实测与对比:采用 RTK 设备对验证点进行测量,获取其真实坐标,与三维模型中对应点的坐标进行对比,计算平面误差(ΔX、ΔY)与高程误差(ΔZ);
3. 误差修正: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发现高程误差主要集中在建筑屋顶(受屋顶坡度影响,影像匹配难度大),平面误差集中在建筑转角处(受影像拼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建立线性误差修正模型:对屋顶区域高程值进行 +0.03m 修正,对转角区域平面坐标进行 0.02m 微调,进一步降低系统误差。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测绘中的精度影响因素,提出“航线规划 - 影像处理 - 数据验证”三级优化方案,并结合平遥古城清代楼阁测绘案例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通过优化飞行参数、强化地面控制点约束、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将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测绘精度提升至古建筑一级测绘标准,同时显著提高作业效率,为古建筑测绘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路径。
未来,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可向以下方向发展:一是结合 LiDAR 技术,利用 LiDAR 对复杂结构的穿透性优势,弥补倾斜摄影在遮挡区域的精度不足;二是引入AI 技术,实现古建筑构件(如斗拱、梁架)的自动识别与参数化建模,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三是建立古建筑测绘数据库,将倾斜摄影获取的三维模型与历史文献、修缮记录关联,为古建筑遗产的长期监测与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祖勋 , 明洋 , 张剑清 .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综述 [J]. 测绘学报 , 2014,43(01): 1-12.
[2] 王晏民, 郭明, 黄明.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古建筑三维建模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 2015(05): 79-82.
[3] 刘昌华 , 李成名 , 王继周 . 地面控制点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精度的影响 [J]. 地理信息世界 , 2016, 23(03): 81-85.
[4] 章迪 , 丁雨淋 , 陈为民 .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平遥古城古建筑数字化保护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2019, 42(08): 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