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桑凤丽 李亚鑫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综述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推动“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技能竞赛作为衔接产业与教育的重要桥梁,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功能日益凸显 [1]。然而,当前竞赛活动多侧重于学生技能展示,其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反哺作用尚未形成系统化、可量化的机制。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技能竞赛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构建有效的提升路径,并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使竞赛成果真正惠及日常教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技能竞赛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负责人,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方式已逐渐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内已初步形成覆盖多个层级和学科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体系,包括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赛事,旨在通过竞赛形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并针对技能竞赛的需求,不断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新模式,如校企合作培训、在线培训平台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2]。当前学术界关于竞赛对教育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维度:第一个是竞赛活动对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度激发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这一研究视角通常被称为以赛促学[3] ;第二个维度是竞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涵盖教师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实践技能的实质性强化等方面[4],即以赛促教的研究范畴。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通过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效果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简单描述参与者主观感受和定性分析的浅层阶段,未能深入剖析竞赛对教师哪些维度的教学能力能起到提升作用,比如是否能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另外没有客观评估竞赛对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效果等的是否有促进作用,缺乏相关的量化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在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缺失,目前对于如何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去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如何化作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机制研究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对竞赛 - 教学转化路径的实证验证。
另外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一些局限,当前现行的竞赛评审机制过度关注比赛的最终成绩和作品内容,而没有去对竞赛对教师后续的教学是否能起到改进和引领作用进行持续评价,这不仅会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竞赛的亲在价值无法完全发挥;另外当前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在竞赛结束后如何科学、系统地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际提升效果方面,缺乏基于实证的、多维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针对上述研究空白,本研究将重点分析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深入探索竞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构建竞赛 - 教学能力转化的理论框架;二是创新性地建立一个包含多元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的科学评估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衡量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际成效。
三、实践路径、效能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实践路径与模式:构建“竞赛- 反思- 转化”闭
我校探索的路径核心是形成一个闭环:教师参与 / 指导技能竞赛 $$ 进行教学反思 → 将竞赛资源、标准、技术转化为教学行为 → 教学能力提升 → 更好地指导竞赛。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教师参与竞赛、反思经验、转化成果形成一个持续循环的提升机制,说白了就是让教师在比赛中“学到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带回到课堂,真正做到以赛促教。
所以在该模式下,竞赛就是起点。教师参与或指导技能竞赛不是简单地为了拿奖,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接触到行业前沿标准、新技术、新理念。竞赛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教师清楚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行业需求的差距。比如竞赛中可能会用到最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工具,这些都能刺激教师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种“被逼着进步”的感觉,其实是竞赛最大的魅力之一
接下来是反思环节,这一步特别关键。比赛结束后教师得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些问题,比如这次竞赛暴露了哪些教学短板?哪些环节的准备让我学到了新 比如评分标准 能提示了某些教学设计的不足,或者对手的优秀表现能启发新的教学思路[5]。 反思不是随 要系统化地分析,比如可以用教学日志、团队讨论甚至请专家点评的方式把竞赛中的得失梳理清楚。这样教师才能把零散的经验变成系统化的收获。
最后是转化,把竞赛中学到的东西变成日常教学的经验。这步其实是最为关键也是最难实现的,因为竞赛环境和日常课堂差别挺大。竞赛里可能追求短时间高强度去呈现知识点,但课堂需要的是长期的、稳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得学会把竞赛中的精华拆解出来,比如把竞赛用到的教学设计逻辑、技术工具、互动方式等改造成适合日常课堂的版本 [6]。比如竞赛中用到的信息化手段可融入课程,或者把竞赛强调的实践导向带到学生的实操训练中。转化不是照搬,而是要灵活调整,让竞赛的成果真正落地。
而这个模式闭环的关键在于循环。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新的起点,教师在反思和转化中提升自己,然后带着更高的能力再去指导下一轮竞赛,如此往复,形成不断上升的成长路径。为了能让整个闭环循环的更加顺利,学校得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给教师留出反思和转化的时间,组织经验分享会,甚至开发一些工具帮助教师把竞赛资源整合进教学设计 [7]。所以这个模式的宗旨就是让竞赛不只是参与,而是实实在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最终受益于课堂。
(二)效能深度分析:以“翻转课堂”竞赛为例
为深入分析实际效果,以“医学技术学院翻转课堂比赛成果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案例进行剖析
我校医学技术学院于近期成功举办了院级翻转课堂比赛。本次比赛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并为参加更高级别赛事选拔优秀人才。比赛过程严谨有序,历经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进行了公正的评比。
本次比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师资参与的对比性。学院内,部分教师正积极备战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级别的教学技能竞赛,我们将这部分教师归类为“参赛教师”;另一部分教师则未参与此类竞赛,归类为“未参赛教师”。在本次院级翻转课堂比赛中,两组教师均全程指导各自的学生团队参与角逐。
最终的评比结果呈现出鲜明且富有意义的对比:由“参赛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其获奖率远超由“未参赛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这一结果绝非偶然,它有力地表明,参与高水平技能竞赛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竞赛指导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学生在此次翻转课堂比赛中的成绩,成为衡量其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的一项关键指标,如果学生作品质量高、表现优异,则反向证明了教师的教学转化是成功的。其原因在于:
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参赛教师通过备战校级竞赛,主动吸收并实践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BOPPPS 等),他们能将竞赛中锤炼出的精准教学目标设定、高效课堂设计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转化并应用于对学生的日常指导中。
教学设计的精准性:技能竞赛极大锻炼了教师精细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参赛教师更能指导学生如何巧妙地进行内容重构、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设计互动环节以及突出教学重点与创新点,这些正是赢得翻转课堂比赛的核心要素。
实战经验的迁移性:亲身经历过竞赛的教师,对比赛规则、评分标准、现场展示技巧和临场应变策略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们能将宝贵的“实战经验”无缝迁移给学生,使学生的参赛作品更具竞争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本次翻转课堂比赛不仅是一次学生学业成果的精彩展示,更是一次对教师教学发展成效的生动检验。结果清晰证明,参与教学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其综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赛教师通过竞赛平台的淬炼,显著增强了指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并最终通过其学生的优异比赛成绩体现了这种能力的提升。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推动我院教学质量与师资队伍水平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针对性政策建议
为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并确保其可以切实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套完善的规程,以此构建一个可持续、可衡量且动态发展的体系,将竞赛与教师成长直接关联起来。以下是我对政策的几点建议,宗旨是为了强化竞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1. 增加竞赛项目和评审内容,引导教师全面发展,
综合前文的分析也可看出,本文的宗旨不是宣扬在技能竞赛中看谁在活动当天表现最为出色。而是要利用竞赛让教师在各方面实现成长。为此应丰富竞赛活动的类型和评估内容。可多增设一些类别,如“创新课程规划”“行业标准在教学中的应用”或“设计包容性课堂”等。这些并非纸面上的理论术语,而是当今职业教育领域至关重要的技能。
另外评估过程也可以全面升级。与其仅依据一次提前准备的演讲来评判教师的表现,不如将其日常教学表现纳入评估范围。例如可引入同事同行评审,重点关注教师与 的互动方式,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另一个方面是纳入学生反馈,除了期末调查外,还可采用结构化的形式,比如小组讨论等模式来深入了解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比如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等。
另外还可以考虑奖励那些展现出优秀能力的教师。例如竞赛中可增设一个“反思性实践”环节,让教师提交一篇简短分析,阐述他们如何将竞赛收获应用到自身教学中。这能促使教师批判性地思考自身成长,并使竞赛与课堂教学的关联更加明晰。
2. 建立完善的赛后评估体系,跟踪并持续促进教师成长
竞赛固然有益,但倘若在颁奖结束后便不再关注其结果那便失去了意义。竞赛的结束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评估的起点。所以需要一个能够长期跟踪赛后较长时间内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情况。建议设立一个“教师成长档案”,跟踪每位教师参加竞赛后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衡量竞赛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对教师技能的影响。
短期内,比如以一个学期为基准,可关注教师教学实践的变化情况。比如教师是否运用了竞赛中学到的新方法?是否尝试了新的技术工具,或更有效地实施了翻转课堂?这可由督导听课视察来评估,重点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或是否运用了创新的教学方式。另外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来评估,可以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课堂是否有变化,或是否感到更有动力。
中期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整体的效果。比如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是否表现更优秀,例如职业认证的通过率是否更高,实践能力是否更强?这些数据把竞赛和学生的表现直接关联起来,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长期而言,可以关注竞赛是否引发了更深刻的变革。比如教师是否开始担任领导角色,是否推动课程改革或指导新教师?是否发表文章、开发新的教学材料,或获得教育 目的资助?如果在这些方面能有成长提升,那么便可说明这一次次的竞赛并不只是一场活动,而是能够真正促进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平台。为了能实现长期跟踪工作,学校可建立一个数字成长档案,记录这些指标,为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清晰的成长经历。
最后还要确保这个评估系统并非惩罚性的,而应具有支持性。教师需要获得建设性的反馈,而非仅仅只是得到一个分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反馈、开展教研工作坊甚至实施导师计划,这样才可帮助教师反思自身成长并设定新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结论:技能竞赛是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大催化剂,但其效用发挥依赖于一套精心设计的“竞赛 - 教学 - 评价”闭环路径。将竞赛与日常教学评价(督导、学生评价)及学生成果(各类比赛成绩)相挂钩,能有效引导教师将竞赛压力转化为持续的教学改进动力,实现“为赛而练”到“为教而赛”的升华。
建议:
优化竞赛设计:校级竞赛应增加综合赛项,并将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纳入评审体系。
强化成果转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竞赛资源转化为活页式教材、实训项目、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
完善评估体系:建立长效追踪机制,用多元数据客观评估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Z].2019.
[2] 李梦卿 , 杨秋月 . 技能竞赛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耦合性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0):62-68.
[3] 王新波.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教学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天津大学, 2020
[4] 钟斌, 张佩宜. 高职“以赛促教”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与改进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7):77-84.
[5] 刘红, 陈永芳. 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21(5):70-74.
[6] 刘斌, 邹吉权. 教学质量评价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评教体系重构[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3):104-108.
[7] 刘伟伟 . 教学能力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