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雨水管网优化设计与效能分析

作者

王佳

晋州市弘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了土地硬化和自然水文过程的改变,城市排水系统承载的压力逐年增大。传统市政雨水管网以“快排快排”为主导,难以应对高强度降雨、城市内涝频发等新挑战,且大量雨水未经利用即被排放,造成水资源浪费与生态失衡。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也对城市雨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治理提供了新方向。该理念强调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多环节调控,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环与高效利用。在这一背景下,市政雨水管网的优化设计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系统探讨雨水管网优化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路径,剖析其综合效能,为现代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工程借鉴。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背景

(一)理念起源与演进

海绵城市理念源于应对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强调城市要像“海绵”一样具备吸纳、储存和释放雨水的能力。该理念不仅关注工程排水,还注重恢复和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传统雨水管网的局限性

传统雨水管网系统侧重于雨水的快速排除,忽视了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效益,导致下游积水、雨洪调控失灵、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布局不合理、设施运维落后,极端气候下易造成“城市看海”,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安全。

(三)城市生态需求与系统韧性的提升

随着人口密度增长和城市用地拓展,雨水径流量急剧增加,对排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海绵体量储蓄和生态连通等新目标对管网系统的功能、布局与运行机制提出了转型需求,促使雨水管网优化设计向多目标、多功能和弹性复合方向发展。

二、市政雨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关键策略

(一)系统性布局与源头分散控制

优化市政雨水管网应立足城市整体规划,将雨水管理与土地利用、生态廊道、城市绿地等空间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雨水调蓄与排放网络。通过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透铺装、屋顶花园等多种生态设施,在源头分散拦截与调蓄雨水,降低管网压力,实现“蓄得住、排得畅、用得起”。

(二)低影响开发与生态基底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路径。通过生态基底的构建和利用自然地形,最大限度保持和恢复自然水文过程,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渗透能力。建设多样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道路、湿地系统、生态蓄水池等,增强城市吸纳、缓释、净化雨水的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多元化调蓄与管网弹性设计

传统管网“单线作战”模式已难以适应极端降雨与复杂排水需求,优化设计需兼顾常规排涝与突发洪水调控。多元化调蓄体系包括雨水调蓄池、地下管廊、分布式储存空间等,与主干管网互补。弹性管网设计注重冗余性与应急能力,合理分区,预设溢流通道和调蓄空间,保障极端条件下的排涝安全与系统稳定运行。

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管网优化技术与设施集成

(一)分布式雨水调蓄与入渗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城市不同区域布设分布式调蓄与渗透设施。雨水花园、渗井、渗渠、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生态设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提升雨水入渗率,减少雨水直接进入排水管网的负担。通过因地制宜设置调蓄单元,形成网状、分散的雨水管理体系,提升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灰- 绿”融合的排水体系

现代雨水管网优化强调“工程灰”与“生态绿”设施的有机融合。灰色设施如管道、泵站与生态设施如湿地、绿道、植被缓冲带协同,构建多层次、多功能排水体系。通过水体净化、洪峰削减和生态修复的联动,提升整体排水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打造韧性城市水系统。

(三)智能化管理与实时调度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网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撑。利用物联网、在线监测、数据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实现雨水管网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通过动态模拟和数字孪生等手段,优化排水方案、提前预警隐患,提高运维效率,减少安全风险,促进城市雨水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四、管网优化设计的效能评价与典型案例分析

(一)排涝安全与灾害韧性提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后的市政雨水管网,在极端降雨情境下展现出更高的运行效率。分布式调蓄设施与应急溢流措施,有效减轻了主干管网的负荷,降低了易涝区积水发生的频率。相关监测数据表明,雨峰得到显著削减,城市排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内涝灾害发生次数减少,水体积存点得到及时疏解,城市核心区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整体来看,这一优化措施提升了城市的抗灾韧性和雨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了居民的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

优化设计有效提升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与利用率。雨水回用系统与城市灌溉、景观补水、生态用水等需求有机衔接,缓解水资源短缺。绿地、湿地等生态设施发挥过滤与净化功能,降低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体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美学价值。

(三)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效益

管网优化减少内涝损失、降低维护成本,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多功能生态设施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推动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方式普及。长期看,优化后的雨水管网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雨水管网优化设计,是实现城市雨水高效利用、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性规划、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管控,实现城市雨水调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未来,应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多部门协作、创新管网技术路径,并注重市民参与与社会共建,持续推动管网系统的优化升级,为建设安全、宜居、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童伟兵 .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创新设计研究 [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重庆建筑编辑部 , 重庆市建筑协会 . 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 浙江中玑建设有限公司;,2025:839-843.

[2] 杨栋栋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26):28-30.

[3] 魏冬晓 .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