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模式探讨
张晓
洛阳理工学院 471000
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肩负起了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为革新外语教学模式以及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显著机遇,然而外语思政实际应用所达成的效果和该技术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之间依旧存在落差。本文将剖析所面临的应用挑战当作目的,致力于探索让技术能够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为构建起智能化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全新生态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一、人工智能赋能外语课程思政的挑战
(一)技术工具与思政目标脱节
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逻辑主要植根于语言技能的量化评估与效率提升,导致技术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关注点自然偏向于词汇积累、语法准确性和听力阅读等表层语言能力的机械化训练。此种算法偏好强化了可量化指标的外显教学效果,却往往未能充分考量如何将语言材料背后承载的文化立场、伦理思辨与家国情怀等隐性育人目标有机融入智能化学习路径。尤其在处理涉及文化比较、历史背景或社会价值观的语言素材时,人工智能受限于当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深层语义理解和语境价值判断方面的不足,难以像人类教师那样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批判性文化反思与价值澄清[1]。
(二)跨文化价值观传递偏差
跨文化是跨越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通过越过体系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当前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往往基于特定文化背景的数据训练生成,难以充分识别和适配外语教学所涉多元文化语境中复杂微妙的价值观念与伦理规范。未经充分文化调适的算法可能简化价值观传递过程,在处理涉及文化差异、历史背景或社会敏感议题的外语材料时,存在忽略文化深层含义或产生价值误读的风险,影响思政引导的准确性与适切性。
(三)师生数字素养与接受度差异
师生双方存在的数字素养鸿沟与接纳能力差异构成了一道隐形屏障,这种分歧根植于长期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所衍生的教学行为定式。高校外语教师群体历经多年沉浸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实践,该路径塑造了稳定的课堂动态结构与教学舒适区,导致部分教师对依托智能化工具的互动式课堂流程产生自然化的认知冲突和技术应用焦虑。学生层面则显现出显著的学习习惯多样性,个体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差异及先前的技术接触经验而分化出高低不一的数字工具掌握程度,低素养学生可能陷入操作陌生感与学习路径迷茫状态,高素养同侪却期待更前沿的技术集成体验。
二、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外语课程思政的优化对策
(一)开发外语思政专用智能教学平台
智能教学平台的构建核心在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理解外语教学材料蕴含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立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语义分析能力自动识别筛选具有思政教育潜力的课文、影音、时事等真实语料,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智能标注材料中涉及的文化冲突点、价值辨析点及伦理讨论点。平台依托机器学习算法持续追踪分析学生在语言练习与内容讨论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倾向与认知困惑,动态生成反映其思想动态的可视化图谱,为教师精准把握育人切入点提供客观依据。该平台设计交互式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围绕人工智能标注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思考与小组协作,在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的语言实践中嵌入价值观辨析任务,利用智能对话系统模拟多元文化角色与学生进行观点碰撞,即时分析学生反馈中体现的价值立场清晰度与逻辑严密性,自动生成包含语言运用与价值认知双重维度的个性化评估报告。
(二)构建“ AI+ 教师”双主导思政协作机制
在技术研发初始阶段即明确要求人工智能模块配备思政要素识别与承载功能,研发团队应当精心构筑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对于中外文化价值理念差异的感知灵敏度,使技术工具具备在分析外语文章素材时同步标注价值观倾向性热点的基本属性。学校教研团队定期联合技术方开展教学大纲与 AI 资源库适配度校准工作,教师在课前智能化备课系统中自主设定思政关键词联动方案,当涉及历史主题语篇讲解流程中系统将自动调取中国相关外交政策立场文件作为语言素材的认知背景支持 [2]。教学实施环节形成人机决策权重分配共识,人工智能主要承担实时检测学生跨文化交际言论中价值观偏移风险的任务,教师则依据系统预警弹性介入引导群体讨论方向,在关于科技伦理主题的英语辩论模拟实践中教师必须及时调控机器判定的过度技术中立倾向,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度论证。
(三)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与教师培训体系
跨学科教研团队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教育学研究者以及经验丰富的外语思政教师,技术专家负责解析智能教学平台的核心算法逻辑与数据处理机制,帮助教师理解平台如何识别文化价值元素及分析学生认知倾向,教育学研究者则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设计原则与价值观引导策略,外语思政教师基于其教学实践反馈平台在真实课堂情境中文化价值传递的准确性与学生互动引导的适用性。教师培训体系聚焦于提升外语教师驾驭智能工具辅助思政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专家引导教师掌握平台核心功能操作流程、理解平台生成的学生思想动态图谱含义、学习利用平台标注的关键价值辨析点设计课堂讨论,教育学研究者与资深思政教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将智能工具的分析洞察自然融入教学设计,演练在跨文化语言练习中借助智能反馈即时调整价值引导策略的方法。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突出挑战与应对策略,着重指出技术赋能的关键在于达成智能工具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内在契合。其中,作为基础支撑的是外语思政专用平台的开发,核心动力在于“人机协作”机制的确立,而长效保障则是教师智能素养的系统性提升。高校应积极推动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教师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得到重视,同时关注智能技术在跨文化价值传递中的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 黄杉杉, 黄林林.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理据与内涵[J]. 高教学刊 ,2024,10(27):1-6.
[2] 邵娟萍 , 刘桂兰 , 李赫宽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元素与实施探索 [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2,41(0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