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精神“活”起来:高中思政课堂的沉浸式渗透路径研究
陈思
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
红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为高中思政课主题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1] 如何把红歌精神有机融入高中思政课程,成为当前思政教育亟待探索课题。本文基于这一需求,结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课程教学规律,深入挖掘红歌精神和思政教育之间内在契合点,让红歌精神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助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红歌叙事为纽带,构建思政情感认知体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情感是认知深化的重要动力,高中思政教育需要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而后引导理性思考。[2] 红歌蕴含了对祖国人民以及理想的深厚情感,红歌的叙事性能够成为连接情感与认知的重要纽带。借助红歌叙事,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思政内涵,符合情感认知行动这一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可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红歌叙事分享、情感共鸣引导、思政内涵提炼的步骤开展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红歌,收集歌曲创作背景以及背后相关的人物故事,例如,《黄河大合唱》和抗日战争之间的关联、《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渊源等。接着在课堂上开展红歌故事汇活动,让学生分享红歌叙事,同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家国大义’有着怎样的感受?”。最后结合学生分享的内容,提炼其中的思政内涵,如从《黄河大合唱》的抗争叙事中,探讨“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
二、开展红歌主题实践活动,实现思政知行合一
思政教育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把理论认知转化成行动自觉,实践是连接知与行之间的关键重要环节。红歌精神不只要在课堂上感悟,更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积极践行。开展红歌主题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红歌精神现实意义,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教育原则。通过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知识、情感和行动三者的统一。
整个活动可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红歌创编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当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社会热点,为经典红歌重新填词或者创作新的红歌片段。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对时代责任的思考,如围绕“科技强国”为《我和我的祖国》填词,体现青年科技报国追求。第二阶段开展红歌传递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和养老院教老人唱红歌,并分享红歌精神,同时记录老人的时代记忆,形成“红歌与时代”实践报告。第三阶段在课堂上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分享创编思路与实践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红歌精神”,让思政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方向。
三、借助红歌跨学科融合,拓展思政教育维度
红歌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件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红歌资源,教师应个性教学方法,加强学科融合,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3] 通过借助红歌实现跨学科融合,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维度,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红歌精神与思政理念,避免思政学习出现单一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符合高中教育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联合多学科教师,一起设计跨学科活动深入探讨红歌的渗透路径。比如,和历史教师展开合作,开展红歌与时代变迁探究活动,让学生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红歌,分析红歌内容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此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政原理。还可以开展红歌旋律与情感表达活动,通过分析红歌的节奏、旋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节拍,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探讨情感表达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最后在思政课堂上,对各学科的探究成果进行整合,组织举办红歌跨学科论坛,让学生从历史、音乐、文学等多个角度,分享对红歌精神的理解,教师再进行总结升华,帮助学生构建多维度的思政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把红歌从历史符号变为教育资源,能让学生在感受红歌魅力过程中,自然而然理解思政理念、认同红色文化以及树立理想信念。红歌精神在思政课程当中的渗透是个长期过程,未来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策略设计,让红歌精神在新时代高中思政教育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为培养具备深厚家国情怀与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晓冉 .“大思政课”视域下红歌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J].文教资料 ,2024,(16): 40-42+50 .
[2] 徐然 . 红歌在高中思政课主题式教学中的艺术价值及应用策略 [J]. 江西教育 ,2025,(28):8-9.
[3] 耿诗璇 . 红色歌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