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路基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研究

作者

林茜茜

栖霞众胜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流、物流运输的重要功能,而路基作为道路的 “骨架”,其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整体性能与使用寿命。深入研究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构建科学的质量管控体系,对于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保障交通顺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从多环节探讨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路径。

一、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技术

(一)工程勘察与设计优化

工程勘察是掌握施工区域地质条件的关键。需组织专业勘察团队,采用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对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及承载力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测。针对软土地基、高填方路段等特殊地质区域,需增加勘察点密度,明确地质病害隐患。依据勘察数据,设计单位需优化路基设计方案,合理确定路基高度、边坡坡度、压实标准及地基处理方式。例如,对软土地基采用换填法、排水固结法或水泥搅拌桩法进行处理,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路基质量问题。

(二)原材料质量筛选与控制

原材料是路基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路基强度与稳定性。路基施工常用原材料包括土料、砂石、水泥、石灰等,需建立严格的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对于土料,需检测其颗粒级配、液塑限、压实度等指标,优先选用级配良好、塑性适宜的粘性土或砂性土,禁止使用腐殖土、淤泥质土等不合格土料;对于砂石材料,需检验其粒径、含泥量、压碎值等参数,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水泥、石灰等胶凝材料,需核查其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材料。

(三)施工队伍与设备管理

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设备性能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需选择具备相应资质、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等,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要点。此外,需根据施工方案配置合适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与调试,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

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技术

(一)路基开挖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开挖需遵循 “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的原则,根据地质条件与开挖深度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如机械开挖、人工开挖或机械与人工结合开挖。对于路堑开挖,需自上而下分层进行,每层开挖厚度控制在 2 - 3m,避免边坡坍塌。开挖过程中,需定期对边坡坡度进行测量检测,确保符合设计要求。若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不符,需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调整施工方案。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需对基底进行平整、压实处理,检测基底承载力,若承载力不足,需采取换填、夯实等措施进行加固,确保基底稳定。

(二)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填筑需严格按照 “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检测” 的流程进行。首先,需对填筑区域进行清理,去除地表植被、腐殖土及杂物,平整场地后进行基底压实。填筑时,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每层填筑厚度根据压实机械性能、土料性质确定,一般控制在 30cm 以内。填筑土料需均匀摊铺,避免出现离析现象。相邻土层填筑时,需错开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 1m,确保土层结合紧密。对于高填方路基,需设置沉降观测点,定期观测路基沉降情况,根据沉降数据调整施工参数。

(三)路基压实工艺优化

压实是提升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关键工序,需根据土料性质、含水量及压实机械性能,优化压实工艺。首先,需控制土料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若含水量过高,需进行晾晒处理;若含水量过低,需适当洒水湿润。压实机械选择需与土料类型匹配,对于粘性土宜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对于砂性土宜采用光轮压路机。压实过程中,遵循 “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后中” 的原则,碾压次数根据压实度要求确定,一般为 6 - 8 遍。碾压时,相邻碾压轮迹重叠宽度不小于 15--20cm ,避免出现漏压区域。每压实一层后,需进行压实度检测,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等检测方法,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标准(一般不低于95% ),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地表排水可设置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确保排水坡度合理,沟底平整,断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做好沟体衬砌,防止水流冲刷。

三、施工后期质量检测与养护管理技术

施工后期的质量检测与养护管理是保障路基长期稳定的重要手段,需通过全面检测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并采取针对性养护措施,延长路基使用寿命。

(一)路基质量检测技术应用

路基施工完成后,需进行全面质量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路基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边坡坡度及标高偏差等指标。压实度检测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检测频率每 1000 ㎡不少于 2 点;弯沉值检测采用贝克曼梁法或落锤式弯沉仪法,检测点间距根据道路等级确定,一般为 20-50m ;平整度检测采用 3m 直尺或连续式平整度仪,确保路面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区域,需分析原因,采取返工、补压等措施进行处理,直至检测合格。此外,需对路基进行外观检测,检查路基表面是否存在裂缝、坑洼、边坡坍塌等现象,及时进行修复。

(二)路基后期养护措施

路基养护需遵循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原则,建立长效养护机制。日常养护中,需定期清理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对路基表面的杂物、积水及时清除,避免雨水渗入路基。针对季节性养护需求,雨季需加强边坡巡查,设置警示标志,防止边坡滑坡;冬季需做好路基防冻措施,避免路基冻胀开裂。对于出现的路基病害,需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如裂缝采用灌缝处理,沉降路段采用注浆加固或换填处理,确保路基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三)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构建

建立路基质量长期监测机制,设置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等,定期采集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掌握路基变形规律,预测路基稳定性。将监测数据与施工记录相结合,形成质量反馈机制,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养护方案与后续施工工艺,实现路基质量的动态管控。同时,建立质量档案,详细记录施工过程、检测结果、养护情况等信息,为后续道路维护与改造提供依据。

结束语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贯穿施工前期、过程及后期全流程。通过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优化、原材料控制与人员设备管理,为路基施工奠定基础;通过施工过程中开挖、填筑、压实、排水等关键工序的技术管控,确保路基施工质量;通过后期的质量检测、养护管理与动态监测,保障路基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凯 .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若干技术问题浅谈 [J]. 建材与装饰 , 2022(025):018.

[2] 郝一阳 .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若干技术问题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 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