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谢鹏
371325198906104039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机械结构与电子控制协同工作,实现自动化、高精度作业,是工业制造、智能装备的核心组成。传统控制策略以线性控制为主,依赖固定参数应对系统运行变化,但机电一体化系统存在明显非线性特性(如机械传动间隙、负载波动、摩擦阻力变化),导致传统策略面临局限:一是参数适配性差,固定比例积分微分参数难以应对负载突变(如机器人抓取不同重量工件),易出现超调或振荡;二是非线性补偿不足,对机械间隙、摩擦等非线性干扰缺乏有效抑制,导致控制精度下降;三是动态响应慢,系统工况变化时(如数控机床切削负荷变化),控制指令调整滞后,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
随着机电一体化系统向 “高精度、高动态、高柔性” 发展,传统控制策略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研究智能控制策略,对提升系统适应能力与控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策略核心问题
2.1 线性控制的非线性适配难题
传统线性控制难以应对系统非线性干扰:一是机械非线性影响,机械传动中的间隙(如齿轮啮合间隙)、弹性形变会导致控制指令与实际动作偏差,线性控制无法实时补偿这类偏差,导致定位精度下降;二是负载非线性干扰,系统负载随工况变化(如工业机器人搬运不同规格工件)时,线性控制参数固定,易出现 “轻载超调、重载滞后” 问题;三是环境非线性影响,温度变化导致机械部件热胀冷缩、摩擦系数改变,线性控制未考虑这类动态干扰,进一步加剧控制误差。
2.2 参数整定与动态响应矛盾
控制参数整定与动态响应存在双重矛盾:一是参数整定复杂,传统比例积分微分参数需人工根据经验调整,过程耗时且难以找到最优值,尤其对多变量系统(如多轴机器人),参数耦合导致整定难度倍增;二是动态响应滞后,线性控制依赖 “偏差 - 调节” 的反馈逻辑,系统出现偏差后才调整指令,对快速变化的工况(如数控机床高速切削)响应滞后,易产生加工误差;三是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失衡,为提升响应速度增大比例系数时,系统稳定性下降,易出现振荡;为保障稳定性减小参数时,响应速度又会变慢。
2.3 多场景适配能力不足
传统控制策略缺乏场景动态适配能力:一是单一策略适配局限,针对某一工况(如机器人固定轨迹作业)设计的控制策略,在场景变化时(如轨迹调整、负载更换)性能显著下降;二是多目标协调难,系统需同时满足精度、速度、能耗目标(如智能机床既要保证加工精度,又要降低能耗),传统策略难以平衡多目标,易出现 “精度优先则能耗过高,节能优先则精度不足” 问题;三是故障应对弱,系统出现轻微故障(如电机转速波动)时,传统控制无法识别故障类型并调整策略,易导致故障扩大。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策略优化方向
3.1 自适应控制的动态参数调节
通过自适应控制解决参数适配难题:一是实时参数整定,引入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以系统理想运行状态为参考模型,实时对比实际输出与参考输出的偏差,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如比例积分微分系数),应对负载、工况变化;二是非线性补偿,通过自适应观测器识别机械间隙、摩擦等非线性干扰,生成补偿指令叠加至控制信号中,抵消非线性影响,提升控制精度。
3.2 模糊控制的非线性适配
利用模糊控制提升非线性应对能力:一是模糊规则构建,根据专家经验与系统运行数据,建立非线性干扰与控制调整的模糊规则库(如 “负载增大时,增大积分系数以加快响应”“偏差超限时,减小比例系数以避免超调”);二是模糊推理与决策,系统运行时实时采集工况数据(如负载大小、偏差值),通过模糊推理将精确数据转化为模糊量,匹配规则库生成控制调整量,再反模糊化为精确指令。
3.3 多目标协同控制优化
针对多目标协调难题设计优化策略:一是目标权重动态分配,根据场景需求设定目标权重(如加工阶段优先保证精度,空载阶段优先降低能耗),通过加权求和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优化,生成适配控制指令;二是预测控制引入,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基于系统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状态,提前调整控制策略,避免工况变化导致的响应滞后。
四、智能控制策略的实践适配策略
4.1 场景类型适配策略
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场景差异化适配:一是高精度场景(如数控机床、精密检测设备),采用 “自适应 - 模糊复合控制 + 非线性补偿”,重点提升定位精度与稳态性能,通过补偿机械间隙、摩擦干扰,确保加工或检测误差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二是高动态场景(如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采用 “模糊 -预测复合控制”,优先保证动态响应速度,提前预判工况变化并调整指令,避免动作滞后;三是节能场景(如智能输送设备、家用智能电器),采用 “多目标协同控制”,在满足基本精度需求的前提下,优化控制指令以降低能耗,如根据负载调整电机转速。
4.2 控制策略落地保障
确保智能控制策略有效实施:一是控制算法简化,针对嵌入式控制平台(如系统控制器)算力有限的特点,简化自适应、模糊算法的运算步骤,减少计算量,确保实时控制;二是参数初始化优化,通过离线仿真与少量实验数据,确定智能算法的初始参数范围,缩短在线参数整定时间;三是硬件适配,选择支持高速运算的微处理器、高精度传感器(如编码器、力传感器),为智能控制提供精准数据输入与快速指令输出,避免硬件性能瓶颈制约策略效果。
五、结论
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策略通过自适应动态调节、模糊非线性补偿、多目标协同优化,解决传统控制参数适配难、响应滞后、场景适配差的问题,提升系统控制性能与智能化水平。当前策略仍面临复杂工况下模型构建难、多算法融合协调难、低成本硬件适配难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如强化学习),提升策略对未知工况的适应能力;探索多算法轻量化融合方法,降低对硬件算力的依赖;推动控制策略与数字孪生结合,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策略参数;同时建立行业应用标准,规范智能控制策略的设计与落地,最终构建 “高精度、高动态、高适配” 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党洪涛 . 基于数字建模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5,61(2):184-186. DOI:10.3969/j.issn.1673-5587.2025.02.063.
[2] 叶元 .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器人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J]. 市场调查信息 ,2025(7):130-132.
[3] 梁红 . 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8):64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