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红色戏剧文本的“沉浸式”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林芳漩 秦栩晨 朱彩霞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

红色戏剧文本凝聚着革命历史的精神内核与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历史背景隔阂、学科教学割裂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体悟文本内涵。本文立足教学实际,探索红色戏剧文本的“沉浸式”教学路径,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开展戏剧表演、实施跨学科协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引导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感悟红色精神,为优化红色戏剧教学提供参考。

一、红色戏剧的多元教育价值

红色戏剧是革命文化与戏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教育价值需要从多个层面认识。在思想教育方面,这类作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如《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面对诱惑仍坚守岗位的战士形象,生动诠释了革命者的精神品格,不同于简单的道德说教,戏剧艺术通过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让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在审美教育方面,红色戏剧融合了中西戏剧艺术的精华,既有传统戏曲的写意特征,又吸收了西方话剧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语言教育方面,红色戏剧的台词既保持了生活语言的鲜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是语言学习的优质素材,这种多维度的教育价值,使红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沉浸式教学路径构建

(一)创设历史情境

在红色戏剧教学中,学生与作品时代背景的隔阂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瓶颈,这种隔阂不仅影响了文本解读的深度,更阻碍了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历史情境创设体系: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像资料,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题材纪录片,这些珍贵的影像能够直观呈现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教具增强真实感,比如展示革命时期的服装、生活用品等复制品,让学生通过触摸实物建立历史连接。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 VR 虚拟现实设备,构建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体验,以《红色娘子军》教学为例,通过海南革命根据地的全景影像,配合当地民歌的现场演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背景的立体认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三个原则:所有资料必须经过严格考证、情境创设要为文本解读服务、要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二)开展戏剧表演活动

当前红色戏剧教学普遍存在重讲解轻体验的倾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导致戏剧教学失去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展戏剧表演活动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突破口。具体实施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基础层面,组织分角色朗读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停顿等技巧表现人物性格,如在《雷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气变化展现周朴园的专制作风与鲁侍萍的隐忍坚强;提高层面,开展片段表演,选取戏剧冲突强烈的场景,如《白毛女》中除夕夜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演绎人物内心世界;创新层面,鼓励剧本改编和创作,引导学生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如将《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反映当代军人生活的校园剧;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系统的教学设计:建立分级目标体系,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差异化要求;提供专业的表演指导,邀请戏剧专业人士进行定期辅导;完善活动保障机制,将戏剧表演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确保足够的课时和场地支持。

(三)实施跨学科协同教学

当前红色戏剧教学面临学科壁垒的制约,语文教师局限于文本分析,忽略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红色戏剧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整体认知,须建立跨学科协同教学机制: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联合备课活动,以《屈原》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负责剧本的文学性解读,历史教师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教师指导楚辞的吟唱技巧,美术教师则带领学生设计具有楚文化特色的舞台布景;开发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整合各学科的教学素材,如历史文献、音乐曲谱、美术设计图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支持体系;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如在学习《长征》时,让学生绘制长征路线图,计算长征里程数,创作长征主题歌曲,最后以戏剧形式呈现,通过这种协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对红色戏剧的立体认知,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模式以单一模式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还可能误导教学方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需从以下方面着手:评价内容上,建立三维一体的评价框架,包括认知维度、能力维度和情感维度;评价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如表演录像分析、创作作品评价、反思报告评阅等,以《白毛女》单元为例,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排练过程,评估最终的舞台呈现,分析学习反思报告进行综合评定;评价主体上,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专家评价;评价结果运用上,建立动态反馈系统,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指导;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保障机制,包括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开展评价者培训,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等,通过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促进红色戏剧教学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红色戏剧文本的“沉浸式”教学,通过历史情境还原、戏剧表演体验、跨学科协同及多元评价,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这一路径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既提升了文本解读、语言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又深刻感悟了红色精神。未来需持续打磨各环节,让情境更真实、表演更具张力、协同更高效、评价更精准,使红色戏剧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堂绽放持久育人光芒。

参考文献:

[1] 徐君花 , 訾鲲鹏 . 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 [J]. 中学时代 ,2024(2):72-74.

[2] 廖小雨 , 王益 .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3(36):59-61.

[3] 高萍 . 红色文化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3(32):110-112.

基金项目: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2024410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