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
刘丽
石家庄实验中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2400
一、引言
在“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迫切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融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契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题第一阶段致力于构建这样的课堂模式,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二、相关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一)大单元教学
案例:在“解析几何”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打破章节界限,将直线、圆、圆锥曲线整合。以古希腊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为开篇,引导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本质。通过生活中抛物线形状的桥梁、椭圆轨道卫星等实例,让学生感知解析几何的广泛应用。随后,统一探究各类曲线的方程建立、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
优势: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素养。
不足: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要求高,教学时间管理难度较大。
(二)情境教学
案例:讲解“数列”时,教师创设“拉面师傅拉面”情境。每次拉面面条根数的变化形成数列,学生从中体会数列概念。在探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又以每天早上沿固定路线跑步,距离逐天增加相同数值为例,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不足:情境选择不当可能使学生过于关注情境而忽略数学知识,部分情境可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三)分层教学
案例:依据学生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分 A、B、C 三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C 层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认识空间几何体,进行直观描述;B 层学生理解并证明线面关系定理;A 层学生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复杂的空间几何问题,探索拓展性内容。
优势: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不足:分层标准较难精准确定,可能对部分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且随着学习进程需频繁调整分层。
(四)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
案例:“函数”教学中,教师利用 Geogebra 软件。展示函数图像时,学生可通过拖动参数实时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理解函数性质与参数的关系。在讲解函数极值时,借助软件动画模拟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让抽象概念直观化。
优势:将抽象知识直观呈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不足: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学校硬件设施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可能抑制学生抽象思维发展。
(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案例:“三角函数”教学,课前教师将知识讲解视频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测试,反馈疑问。课堂上,教师针对疑问集中讲解,组织小组讨论、现场练习。课后,学生在平台完成进阶作业,教师依据平台数据进行个别辅导。
优势: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便于教师精准教学。
不足:对学生自律性要求高,网络环境不稳定会影响学习效果。
(六)项目式教学
案例:以“校园绿化规划”项目为例。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收集校园可用土地面积、植物价格与成活率等数据;运用函数、统计等知识进行建模分析,制定成本最低且绿化效果最佳的方案;最后各小组展示方案并进行评价。
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不足:项目实施周期长,易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可能遇到较多困难,需要教师密切指导。
(七)“三环耦合”模式
案例:“排列组合”教学中,第一环“自主预学”,教师发放预学案,学生预习并记录问题;第二环“合作互学”,学生分组讨论预学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第三环“拓展研学”,教师提出复杂应用问题,如比赛出场顺序安排,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解决,深化知识应用。
优势:突出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不足: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小组分配不合理会影响学习效果。
(八)翻转课堂
案例:“复数”教学,教师录制复数概念、运算等视频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课堂上,教师解答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运算练习与实际问题讨论,如电路中复数的应用。
优势:转变教学时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课堂互动与应用时间。
不足:学生自律性要求高,教师制作视频工作量大。
(九)XDM 模式(假设为创新综合模式)
案例:在“概率统计”教学中,XDM 模式结合游戏情境、小组竞赛和虚拟仿真技术。教师创设抽奖游戏情境引出概率概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抽奖实验,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分析数据。小组间开展竞赛,比拼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应用,如设计最优抽奖方案。
优势:融合多种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多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足:模式复杂,对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校设施要求高,推广难度大。
三、适应“三新”背景的高中数学育人“核心”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环节
(一)教学模式构建
综合上述教学模式优点,构建“情境 - 分层 - 融合”的高中数学育人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分层满足个体差异,融合促进素养提升。
(二)具体实施环节及数学核心素养融入阐述
1. 情境创设导入
情境选取: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有趣味性且蕴含数学知识的情境,如体育赛事中的数据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投资决策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即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思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 分层自主学习
科学分层: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将学生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层。
任务布置: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针对性学习任务。基础层侧重基础知识理解与简单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提高层要求在掌握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与综合应用,强调逻辑推理素养;拓展层则进行深度探究与创新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与数据分析素养。
3. 小组协作与技术融合
混合编组:每层学生交叉组成小组,保证小组内成员层次多元化。
合作探究:小组围绕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提供的拓展性问题展开讨论。期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如动态展示函数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素养。
4. 成果展示与总结归纳
展示汇报:小组推选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展示内容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总结、合作收获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
总结升华:教师对各小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结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素养。
5. 分层巩固拓展
分层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基础层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层加强知识综合运用,拓展层培养创新思维。作业形式包括书面练习、实践调查、拓展探究等,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即时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平台自动批改客观题并反馈结果。教师根据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与个性化建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构建融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意义重大。“情境引领分层递进融合拓展”模式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可复制性,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以实现数学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永超.“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大单元创新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 ,2025,(18):57-59.
[2] 闫静 .“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7):2-5.
[3] 靳文岚 .“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J]. 文理导航( 中旬 ),2025,(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