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章美珍
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游埠高中 321100
引言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其抽象性与逻辑性构成了教学难点。当前教学中,有的课堂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概念与结论,对函数思想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尤为重要。问题链教学模式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驱动学习进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解决连贯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函数知识体系,深化理解。其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链教学契合函数学习的核心需求
函数知识体系的掌握需要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而问题链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函数概念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以函数单调性教学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函数图像的升降变化,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最后才给出严格的数学定义。这种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单个知识点,还能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系统的函数知识结构。问题链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函数概念转化为学生可以逐步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加自然流畅。
二、建立驱动思维的有效函数问题链
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链是实施该模式的关键,需紧扣教学目标与函数核心思想:
目标导向:在设计函数教学的问题链时,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以指数函数为例,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指数增长的特性,就需要围绕这个目标设计问题序列。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如银行复利计算或细菌繁殖数量等情境,提出这些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征的基础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描述这种增长模式,最终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问题设计要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每个问题都应为达成最终目标服务。
梯度设置:问题难度的递进设计至关重要。以函数单调性教学为例,初始问题可以是:观察 y=X2 在 x>0 时的图像变化趋势,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接着提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上升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数量关系。最后过渡到如何严格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提升。这种梯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在已有基础上适度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递进:问题间的逻辑联系是保证教学连贯性的关键。在函数奇偶性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 y=X2 和 y=X3 图像的对称特点。然后提问这种对称性在代数表达式上有何体现?引导学生发现 f (-x) 与 f (X) 的关系。接着提出如何用数学语言精确定义这种对称性质?最后让学生尝试证明具体函数的奇偶性。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为下一个问题的探索提供必要基础和思路启发,形成完整的问题链。
三、问题链在函数课堂中的实践操作
问题链的价值最终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以“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为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起点
在幂函数概念引入环节,教师应当选择与学生已有知识密切关联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具体可呈现两个几何实例:一是边长为 x 的正方形面积计算问题,体现 y=X2 的函数关系;二是棱长为 x 的立方体体积计算问题,体现 y=X3 的函数关系。通过提问这两个变化关系在数学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变量间的幂次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底数和指数的位置关系,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关系。当学生能够初步概括出 y=X ^a 的形式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举例验证,如圆面积公式 y=πx2 也可归为此类,但需要指出 π 是常数系数。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实例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跨越,为后续学习奠定概念基础。
(二)基础探索,感知特征
在学生建立幂函数概念后,需要通过图象绘制加深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绘制一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如 y=X 、 y=X2 、 y=X3 、
等。在绘图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坐标系的建立、关键点的选取以及曲线的光滑性。完成绘图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观察这些函数图象,它们都经过哪些共同的特殊点?不同指数对应的图象形状有何差异?这些差异与指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发现 (0,0) 、(1,1)等关键点,并初步感知指数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学生对
等非整数指数函数的理解,必要时可通过计算具体函数值来辅助绘图。
(三)深化分析,归纳性质
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基本图象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思维深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性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比较 y=X2 和 (四)应用迁移,拓展思维 在应用环节,教师应当设计能综合考察学生理解程度的问题。例如给出条件:已知某幂函数图象经过点 (4,2) ,且在 x>0 时单调递减,求可能的函数表达式。这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首先根据图象过点 (4,2) 建立方程 结语 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设计逻辑严密、梯度合理的问题序列,并组织好课堂实施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函数核心概念与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于嘉 . 高中三角函数问题链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D]. 重庆三峡学院 ,2023. [2] 张予庆 . 基于“问题链 -- 概念图”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以幂指对函数为例[D]. 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2023. [3] 杨超 , 刘彩云 . 大概念下以 " 问题链 " 为导向的高中函数单元教学设计 [J]. 福建中学数学 ,2023(8):24-26.
在 x>0 时的增长速度差异,通过具体数值计算(如 x=1,2,3,4 时的函数值比较)建立直观认识。进一步地,教师可以提出一般性问题:当指数a 分别满足 a>1∖0
,解得 a=1/2 ;再结合单调递减的条件验证 a=1/2 的合理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数学推理的严谨性。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请列举三个不同的幂函数,使它们都经过点(1,1),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应当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新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