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石 

作者

李皖青 谷东岳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从工业革命的环境破坏到现代生态危机,实现二者和谐共生备受全球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异化根源及和谐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这一关系,既能深化对其演变的理论认知,也为中国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需依托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意义重大。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统一于实践关系中,并随着实践活动历史地发展而发展。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依赖自然。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a,这深刻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性。从实践对象来看,无论是物质生产实践所需的原材料,还是科学文化实践所涉及的研究对象,都源于自然界。例如,工业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农业生产更是直接依赖土地、水源等自然条件。人的实践中介,如劳动工具等,也是利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b,人的生存和劳动都依赖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等。

其次,人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人并非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内在尺度给予自然,并依靠实践将自然能动地改造以满足人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运用劳动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发生符合人类意愿的变化。比如,人类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改变水流方向,实现灌溉和发电的目的;通过种植农作物,改变自然的生态面貌,满足粮食需求。这种改造活动并非盲目进行,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自然的外在形态,还赋予自然新的价值和意义,使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自然界也因此不断打上人的烙印。

最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制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发展而变化。马克思把社会形态分为三个阶段[1],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 。在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主要是依赖自然的恩赐,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但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屈从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强,但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凸显。例如,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为追求利润,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恶化。到了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阶段,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将得到根本解决,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人与自然将呈现出和谐共生的状态。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把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类 。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受制于人身依附和地缘限制,无法形成普遍交往,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人对自然的纯粹依赖,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较弱,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缺乏人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在“虚幻的共同体”中,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遍建立在物的关系之上。虽然生产力的提高增强了人的能动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异化的。人们为追求抽象价值,无节制地改造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例如,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就是这种对立关系的体现。

而在“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大幅提高,异化劳动被消灭。人们的劳动实践从追求抽象价值中解放出来,在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后,更多地转向精神需要的满足。此时,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能够充分发挥意愿和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按照个性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自主活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消解,实现和谐共生”[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在生态保护中的共同责任和相互依存关系,倡导世界各国摒弃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树立全球视野,共同努力解决生态问题。其核心要义包括相互依存的整体意识、共同责任的担当精神以及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举措,这一理念正在逐步引导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国应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实践,共同努力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晓宣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哲学意涵——基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考察 [J]. 古田干部学院学报 ,2024,4(02):36-43.

[2] 王藜 , 吴翠丽 .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演变探析——基于劳动观的视角 [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37(04):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