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婷婷

安徽省定远县实验小学  233200

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跨学科融合渐渐变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力量,这样就要求各个学科要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进行有机融合。小学数学属于基础学科,对于跨学科融合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概念以及方法不单单在数学学科起作用,也能在语文、科学、艺术等领域有所应用。文章结合新课程标准来探究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还会去探究它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何意义。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跨学科体系

跨学科融合的关键点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要依据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各种学科的知识加以整理并联系起来[1]。经过规划统一的教学内容,超越学科界限,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时扩大眼界。这种内容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核心概念,还能让学懂得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教师设计了融合了两个学科的课程,将数学课和语文课进行了融合。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生活中遇到的题:“小明买了 5 个苹果,给了妈妈 2 个,剩下多少个?”并引导学生应用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方法进行回答,同时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还要进行完整的表述,并且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句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计算过程,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让数学和语言相融合。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的交叉学习。

二、创设跨学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跨学科情境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有挑战性的、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去主动地思考[2]。在跨学科的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角度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教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的时候,可以利用跨学科的情境设计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速度,时间与距离”这个角度出发去塑造物理背景。教师可以采用经典的公式“速度 Σ=Σ 路程 / 时间”,再联系交通出行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索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骑自行车往返于家校之间,怎样按照不同的行驶速度来推算出需要的时间呢?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们就必要用到反比例关系去分析“速度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即出路程一定时 速度越快用时越短,学生还要深刻体会到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里那些复杂的难题当中去。

三、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小学数学教育开始强调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项目式学习通过设立综合性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项目学习当中,学生不光去学习数学、语文这些单一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凭借跨学科的合作与执行,锻炼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更新思维等重要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借助现实情况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和吨”时,可以结合体育课来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先在数学课上讲解千米、吨等单位的概念及其单位之间的转换,并让学生对千米、吨有初步印象。接着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一个真实的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们参与进来,量一量各种运动器材的重量、跑步赛道的长度。把数学里的“计量单位”变成真实的问题,感受到数学与体育的联系,如量一下一辆自行车多重,或者记一下一次跑步比赛的跑道有多长,然后用这些数据来算算要跑多少米,或者跑多长时间。用数学知识来做项目,不仅能学好数学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跨学科融合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融合教学内容、创建跨学科情景、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跨学科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培养了学生处理复杂情况时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继续研究并完善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线,塑造更多具有创新想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麻家云. 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数学与劳动的跨学科融合 [J]. 教育家,2023, (50): 46.

[2] 徐世凤. 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A), 2022, (11):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