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胡晓雯
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一、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培养。然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则强调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和品格的培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应聚焦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字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梳理信息、概括主旨,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表达能力,如写日记、书信、小故事等,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和逻辑组织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文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的合理性,鼓励他们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议论文阅读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和语言表达。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师应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会欣赏文本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审美创造。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韵律和画面感,鼓励他们尝试仿写小诗,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者观看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中提升审美鉴赏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应结合文本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节日主题的课文中,教师可以介绍传统习俗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重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1. 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素养内涵: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媒介,承载着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提炼出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点。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经典课文时,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领略英雄壮举,更应深挖其间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物语言的精妙与行动的描写、情节的紧张氛围等核心素养要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更能从中汲取到激励自己成长的精神力量。
2. 紧贴生活拓展教学维度: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使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际。例如,在“描绘家乡景物”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家乡的公园、街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强写作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还能在写作中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3. 融合多元文本资源:补充与教材主题相契合的绘本、童谣、新闻报道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探讨“动物”主题单元时,教师可引入动物保护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阅读这些多元化的文本资源,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创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对话表演理解人物性格,感受团结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市场交易的活动,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经济原理,增强实践能力。
2. 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例如,在“校园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制作班级故事集”的任务,学生需分组采访同学、撰写故事、设计封面,在任务中锻炼语言表达、合作能力和审美设计。还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乌鸦还有其他喝水的方法吗?”“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该怎么办?”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四、完善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贡献、作业的完成过程等,通过课堂观察、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进步。例如,记录学生从“不敢发言”到“主动表达”的变化,以及在小组合作项目中从“依赖他人”到“独立完成任务”的转变。
2. 多元化评价主体: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素养发展。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先由学生自评修改,再进行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习惯,提供更全面的反馈。
3. 综合性评价内容:评价不仅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还需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理解等方面。例如,在期末评价中,除了笔试考查基础知识,还可通过口语交际、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艺术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育素养,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五、结语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懿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究.小学生(中旬刊),2024. [2024-06-15]
[2] 王思.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J].科普童话,2020.[2020-04-05]
[3] 刘阳.核心素养目标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3.[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