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F1 狂飙飞车》对体育赛事电影的范式重构

作者

杨柳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一 体育电影的叙事困局与破题

体育赛事电影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以个人英雄成长弧光为核心、身体对抗为视觉奇观、社会议题为叙事棱镜、情感宣泄为终极目标的经典范式。从《洛奇》(1976)到《摔跤吧!爸爸》(2016),这一模式虽屡创经典,却在面对高度科技化、系统化、团队化的现代竞技运动时显露疲态。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退役车手桑尼·海耶斯虽具传奇色彩,但其赛场表现被严格限定于赛车物理性能与团队策略框架内。一次超车成功源于空气动力学套件的效能优势,一次爆胎事故归因于轮胎配方与赛道温度错配。这种将车手“去神化”的叙事策略,彻底颠覆了《洛奇》或《烈火战车》(1981)式的个人奋斗神话。工程师在指挥台的决策——燃油混合比调整或进站窗口计算——被赋予等同于赛道缠斗的戏剧张力,技术参数由此获得叙事主体性。

影片以平行剪辑将维修站 3 秒换胎的肌肉记忆、风洞工程师对毫厘下压力的优化、策略师高压下的实时计算编织成协同网络。车手冲线的高光时刻实为数百人精密协作的系统性胜利。相较于《夺冠》(2020)中教练郎平的权威形象,《F1》中的技术总监(凯莉·康顿饰)虽被诟病为“功能性工具人”,但其代表的专业分工体系已构成叙事基频。

团队叙事对个人英雄神话的解构,彰显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本质转向。《超越》沉溺于个人命运起伏,未能深入挖掘田径运动中教练、康复师、科研团队的协同网络。主角海耶斯从“拒听进站指令导致爆胎”到“牺牲个人圈速助力队友夺冠”的弧光,揭示出“F1胜负取决于0.01秒的数百人协同”的残酷真相。影片赋予工程师前所未有的叙事权重,当车载屏幕实时显示胎耗、油量等参数时,技术决策本身已成为视觉语言。

二 历史真实与虚构逻辑的共生机制

传统体育电影长期陷于“全虚构悬浮”或“纯纪实枯燥”的二元对立。纪实类作品如《永远的车神塞纳》严谨却失之戏剧张力,商业类型片如《速度与激情》系列追求刺激而背离体育精神内核。中国新主流体育电影虽以《夺冠》《超越》等作品探索家国叙事与个体叙事的融合,却在赛事专业性呈现上存在“规则简化”与“历史失语”的局限。《F1 狂飙飞车》通过构建“历史事件叙事化”与“团队价值中心化”的双轨模型,构建了“纪录片式虚构”体系:虚构车手 Sonny Hayes 与真实 F1 赛事深度互嵌——汉密尔顿、周冠宇等现役车手成为剧情对手,红牛、梅赛德斯车队构成故事背景。这种以全球顶级赛事 IP为支点的叙事策略,完美呼应“共同体美学”所倡导的“现实质感与激情镜语共美”原则,为跨文化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基底。

体育赛事电影长期面临专业真实性与戏剧观赏性难以兼容的创作困局。在对相关赛事不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观众无法在影片语境中快速了解比赛规则及其相关的历史积淀。《F1 狂飙飞车》将 F1 七十年的技术演进与人文精神转化为虚构叙事的基因图谱——影片中虚构车队APX 的成长史,本质是F1 运动史的隐喻性重述。当汉密尔顿的赛车与布拉德·皮特驾驶的 APX01 并驾齐驱时,观众已难辨真实赛事与虚构故事的边界,这正是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所追求的“超真实”美学效应。

历史事件的戏剧转化需经历三重淬炼:史料考据、功能匹配、价值重构。2020 年巴林站格罗斯让撞车事故在影片中被重构为虚构车手海耶斯的精神涅槃节点——撞车后带伤完赛的桥段,既复现了赛车撕裂护栏的火球特效(物理真实),又将“浴火重生”升华为角色跨越心理创伤的隐喻(精神真实)。1992 年塞纳赛道救人的壮举,则转化为海耶斯在暴雨中冒险停车救助对手的情节,使体育伦理困境成为推动高潮的关键张力。这种转化并非简单复制史料,而是如文献学家海登·怀特所言“通过情节化解释赋予历史以意义”。

第三章 实拍本体论的回归

当大多数体育电影依赖 CG 特效营造奇观时,《F1》选择回归实拍本体论。导演科辛斯基在整个生涯里始终在挑战实拍与虚拟相结合的极限。影片在 2023年 F1 真实赛季的 14 站比赛中嵌入拍摄,仅凭赛事间隙的“15 分钟黄金窗口”完成高难度镜头捕捉。布拉德·皮特亲自驾驶改装 F3 赛车实拍,最高时速达317km/h ,承受4 倍G 力,车内嵌入了50 余台微型6K 摄像机。这些设备采用传感器与机身分离设计,重量压缩至极限以避免干扰赛车空气动力学性能。苹果团队更将 iPhone 14Pro 的摄像模块嵌入航空钛合金壳体,开发出耐受 300km/ h 极速与高温震动的 T-cam 系统,首次实现 Log 编码与 ACES 色彩工作流在移动端的应用。这种技术整合使影片能以 480fps 超高速摄影捕捉 0.01 秒级的轮胎破碎、气流扰动等微观动态,将工程精密性转化为视觉奇观。索尼团队也提供了全新的摄像设备——由七台 Venice 6K 摄像机组成的环形阵列,其使用的是太空舱同款钛合金支架,不仅能承受 280km/h 过弯时带来的 6G 过载冲击,而且可以承受最高 150C 的表面温度。

两位主演在拍摄前均接受了难以想象的技术训练,在四个月的培训期中对体能、身体承受力、赛车技术等进行训练,同时,两位主演还必须接受离心机的增 G 负荷训练、驾驶舱失压模拟训练和高温耐热训练,以保证在拍摄中不使用任何的替身演员。

导演科辛斯基在真实 F1 大奖赛期间嵌入拍摄,使影片获得了虚构叙事的情感张力与赛事实录的物理真实。这种创作选择本质上是对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当代实践——唯有实拍才能捕捉轮胎摩擦赛道时的青烟渐变、碳纤维底盘在弯道承受的扭曲形变、车手头盔反光中飞掠的广告牌光影。这些微末细节构成了赛车运动的“感官指纹”,是任何数字渲染无法复制的生命质感。

结语

《F1 狂飙飞车》以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成功重构了体育赛事电影的创作范式。影片通过将虚构人物深度嵌入真实的F1 历史与规则体系,为跨文化传播建立了坚实的情感共鸣基底。其“团队价值中心化”的叙事革新,以工程师、策略师与车手的协同网络将现代竞技体育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本质转化为核心戏剧动力,回应了传统体育电影面对科技密集型运动的叙事困境。影片践行“实拍本体论”的技术革命,依托尖端工程与极限拍摄,将赛车的物理法则、微观动态与感官体验升华为震撼的视觉奇观与叙事本体,彰显了无可替代的生命质感。这三大突破共同构建了体育电影的新范式。对中国新主流体育电影破解“规则失语”、“文化折扣”及深化“共同体美学”表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