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革命老区流落红军长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张俊
中共梓潼县委党校 622150
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途径重地,发生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沼泽等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部分红军因伤因病流落下来,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让长征文化通过人的向度、物的向度、仪式向度、新媒介向度在代际之间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传播。
一.传承
(一)人的向度——以“人”言说长征精神
基于“红色遗址旅游”视域下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长征精神传播路径中,长征亲历者与长征精神传承人的言说是最直接、宝贵和鲜活的。1934 年 5月 29 日,中共工农红军从石棉场强渡大渡河,迅即沿大渡河西岸直奔泸定桥,开启在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长征,这一路上,工农红军用实际行动践行长征精神,流落红军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宣传长征精神,“红后代”将这种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播,少数民族同胞也在常年的长征精神熏陶中,有较深刻的长征精神积淀。从“人”的向度上讲,主要聚焦在三类典型言说者。首先是流落红军。今年亟待对健在的流落红军进行全面的口述史研究整理,形成珍贵的流落红军数据库,以此还原当年最真切的长征历史,永恒定格最鲜活的瞬间。例如,今年 1 月,四川高校科研团队与四川电视台合作,对现健在的流落红军王全英进行了采访与口述,同时对红军歌谣等口头文化的进行了演唱、挖掘整理,让这些珍贵形成珍贵的口述材料,通过文字、音频、视频方式保存下来。其次是及典型的“红后代”。
(二)物的向度——以“物”传递长征精神
1934 年 10 月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陆续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接着分别通过了苗、瑶、壮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红二、四方面军在川、康的藏羌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时间更长,达一年以上。这些少数民族革命老区苦难深重,渴望解放的心情十分迫切,红军提出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主张;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保护群众利益的主张;认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主张;提倡民族自决的主张;坚持争取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主张深受当地群众拥护,长征文化也在这种广泛的接触中潜移默化沁润到当地群众的思想中。从“物”的向度上讲,依托于这些红色遗址,游客从红色旅游中得到精神洗礼,当地群众则通过基于红色遗址的旅游,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就是通过彝海结盟红色遗址旅游,使得全村 110 户贫困户早在 2018 年就全部脱贫。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依托“两弹一星”红色遗址,完成了“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三防教育观”四个现场教育展馆建设,累计征集展陈图书资料2 万多份,文字资料 500 多万字,原子弹、氢弹、华龙一号、玲珑一号等实物模型以及其他珍贵文物3000 余件,形成了良好的红色遗址旅游群效应。
(三)仪式向度——以“仪式”践行长征精神
“仪式”的向度主上讲,基于红色遗址旅游,通过举办长征纪念活动,帮助游客深刻地把握流落红军长征精神在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的传播脉动,以此实现更深的情感卷入。游客通过参与革命纪念仪式更深刻地触摸革命历史,感知长征峥嵘岁月。
(四)新媒体向度——以“新媒体”传播长征精神
“新兴传媒”的向度主要聚焦于“网上重走长征路”等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流落红军长征精神在互联网形态下新的传承与传播样态,通过对新样态的梳理、分析得出突破地缘限制,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路径。“新媒体”传播长征精神有“新兴传媒服务传播”与“新兴传媒主导传播”两种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新兴传媒仍然依托于传统意义上基于“红色旅游遗址”地标本身开展的文化传播,新兴传媒拓展媒介形态,丰富了媒介表达方式,增强了媒介传播效果,但其本身只是作为长征精神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属性并没有改变。
二、保护
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实际上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两个维度,换言之,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而有效的利用则需要最好的保护,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属性和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
(一)让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性的具体彰显。以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为表达形式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革命中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它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展示。
(二)积极发挥红色文化遗产馆藏单位、机构和个人收藏的保管与保护作用。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的馆藏单位,主要有国有性质的省、市、县三级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图书馆和省内各高等学校以及其他相关收藏机构,它们管理和收藏着省内大型、重要和较多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及各类藏品等红色物质文化遗产。
(三)关于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创造。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的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在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度开发与活化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与活力。在开发利用中,不仅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利益,而且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百年党建,红军长征途径的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以地势最险峻,气候最恶劣,难度最大,文化交融情况最复杂而镌刻在历史中。流落红军长征精神通过红色遗址旅游得以弘扬于发展,对于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遗址的挖掘极富历史与现实意义。基于所有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都设立的红色遗址这个地缘实体展开,从“人”的向度,鲜活地言说长征精神;从“物”的向度,客观地传递长征精神;从“仪式”向度亲历式践行长征精神;以“新兴传媒”向度互动式传播流落红军的长征精神,既是百年党史中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又是弘扬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工程,还能给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带来最直接的经济价值,促进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2022 年 5 月,课题组在《师道》教研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基于“红色遗址旅游”视域下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流落红军长征文化遗产传播机制研究》,《师道》,2022 年5 月。
[2] 课题组紧密围绕《四川革命老区流落红军长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撰写四川革命老区流落红军——王全英百岁老红军6000 字口述史。
[3] 四川长征文化论坛发起者、全国红色长征专题藏书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李琦15000 字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