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金管理优化路径
方燕
雅安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雅安 625000
前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调整进程,逆全球化思潮持续涌动,以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家所推进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重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与创新力。而作为国有资本运作重要载体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资金管理水平对于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安全稳定而言,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来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因其资金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且子公司众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诸多挑战: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致使集中管理程度较低,进而出现资金分散、闲置与短缺并存以及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财务费用管控手段较为单一,融资渠道缺乏多元性,导致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风险防控体系存在漏洞,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有所不足,这种种情况均制约着公司的健康发展,故而亟待优化资金管理路径来加以解决。
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集中管理程度低,使用效率不佳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基于历史因素以及业务布局状况,其下属存在诸多分布于不同地区与行业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别设立了独立财务部门与银行账户,使得资金分散于众多账户之中,然而却缺少统一集中管理的平台与机制,这种分散管理方式,致使总部难以实时对资金存量、流量以及流向予以掌握[1]。部分子公司的资金长期处于沉淀状态,收益较低。而另一些子公司因业务扩张等原因出现资金短缺,只能依靠高成本的外部融资,从而形成了“一边闲置、一边高息借贷”的局面。资金管理体系所呈现出的不完善状况,具体体现于在整个体系当中,严重缺乏一种能够进行统一调度的有效机制,这使得各子公司在资金的收支方面,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进而导致总部面临着极大困难,难以跨单位且跨区域地对资金展开调剂。
(二)财务费用管控手段单一,资金成本高
许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财务费用管控方面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手段不仅单一而且缺乏系统性。在融资渠道上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对于多元融资工具的运用极为不足,就像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年度融资额里面银行贷款占比超过 90%,而同期同规模的民营投资公司债券融资占比却超过 40%[2] 。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导致公司的议价能力较为薄弱,难以获得优惠贷款利率,一旦市场利率上升时利息支出便会大幅增加。在资金使用这一复杂过程当中,由于精细化管控的严重缺失,进而使得财务费用被显著推高。至于存货管理方面,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库存出现大量积压,这不仅占用了本就紧张的流动资金,而且还使得仓储费用与资金成本同时增加。
(三)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失衡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缺陷,已成为制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瓶颈。目前,多数公司缺乏科学统一的定价标准,定价方法存在明显不合理性。部分公司采用固定利率进行内部资金转移,未考虑不同子公司的风险等级、资金使用期限等因素,导致定价与资金的实际时间价值和风险成本脱节。还有些公司甚至采用“平均分摊”或“协商定价”的方式,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无法准确反映资金的真实价值。由于定价机制处于不健全的这般状态,使得资金于内部流动之时缺失公平合理的依据,进而引发资源配置陷入失衡的境地,比如高风险然而收益却较低的子公司或者项目,因定价过低从而获取大量资金且占用了有限的资源。
(四)风险防控体系有漏洞,资金安全受威胁
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所存缺陷,会对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制约,因多数公司缺乏科学且统一的定价标准,定价方法也不合理,像部分公司采用固定利率来转移内部资金时,并未将子公司风险等级以及资金使用期限等因素考虑进去,从而致使定价与资金实际时间价值和风险成本脱节,而有些公司运用“平均分摊”或者“协商定价”方式,主观性与随意性极大,很难准确反映出资金真实价值。此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资金运作当中,风险防控体系存在漏洞,对资金安全构成威胁,在风险识别环节缺少全面又系统的评估机制,对于市场、信用、操作等风险的识别能力有所不足,例如在市场风险方面,未能建立起有效利率、汇率监测预警模型,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资金成本波动的预判不足,在信用风险方面,对合作方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未建立动态信用评级和跟踪机制,使得部分应收账款难以收回。
二、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金管理优化路径
(一)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所面临的资金分散、闲置以及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其根源被认为在于极度缺乏一种能够实现高效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机制[3]。对此,可考虑从以下方面予以优化处理:首先,应当构建起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统一资金管理平台,该平台需拥有资金集中归集、灵活调度以及实时监控等功能,旨在将子公司的资金纳入统一管理范畴,通过集中存放的方式以防止出现资金闲置浪费的情况,并且能够实时跟踪子公司的资金收支状况,从而为资金的合理调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例如在子公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形时可进行相应的调剂处理。
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方案,明确各部门以及子公司的具体收支计划,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经营目标等诸多因素,以确保预算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力度,定期开展检查与分析工作,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以此来防止盲目支出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资金使用的可控性。
最后,推行对公司资金资源予以整合的资金集约化运作模式,该模式致力于实现资金的统一配置以及优化使用,重大投资项目所涉及的资金安排与融资都将由公司总部来统一执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在加强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的进程中争取优惠的融资条件,从而提高资金筹集效率,借助集约化运作这一手段去实现资金规模效应,最终达成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之目的。
(二)创新财务费用管控手段,降低资金成本
财务费用高作为国资经营公司所面临的资金管理方面的难题,创新管控手段被认为是解决该难题的必要途径[4]。一方面,通过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来改变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方式,对债券、股权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发行债券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其能够筹集到长期稳定的资金且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而股权融资不仅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还能够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多元融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程度,进而分散风险以及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加强工作需被落实,对资金使用进行精细核算与严格控制,致力于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例如对支付流程进行优化,对支付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展开审核,并且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以此减少资金的占用情况,同时合理安排资金的存取以及使用时间,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资金的无效消耗,最终实现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此外,建立财务费用考核机制,将财务费用纳入各部门以及子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相关指标以及奖惩措施,考核激励机制能够提高相关部门和子公司对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视程度,促使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资金成本的降低。
(三)健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因不健全而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内部资源合理配置产生影响,所以健全该机制实属必要,首先应确定一种科学的定价方法,即依据公司实际状况以及业务特点去选择合适方法,诸如成本加成法或者市场利率法,其中成本加成法是以资金成本加上利润来确定转移价格,进而保障资金提供方收益,而市场利率法是以市场利率确定转移价格以反映资金市场价值,在选择方法时需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成本以及公司战略目标等因素。其次,对于执行与监督机制需加以完善,也就是要明确执行流程以及责任分工从而确保定价政策能够得以实施,并且还要加强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定期评估合理性并依据市场与业务变化对政策进行调整。最后,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将相关信息向公司内部部门以及子公司予以披露,以此提高透明度并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资金安全
资金运作风险防控因其对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极端重要性,故而该公司需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防控体系,而此体系的完善又涵盖多个复杂方面[5]
其一,建立风险识别机制这一关键环节,此机制旨在识别评估资金运作进程中诸如市场、信用、操作等各类风险,例如关注市场利率、汇率的微妙变化,并深入分析其对资金成本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合作方信用评估工作,以便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最终通过风险识别这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从而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坚实依据。
其二,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必不可少,这就要求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且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针对市场风险,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套期保值等方式进行对冲,而对于信用风险,则需加强合作方信用管理工作,包括合理设置信用额度以及收取保证金等手段,进而通过这些有效应对举措来实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减轻其影响程度的目标。
其三,致力强化资金运作流程规范与各环节控制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需通过完善制度,对资金审批、支付等关键环节加以严格控制,例如建立明确权限及流程的资金审批制度,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以促使其业务素质与风险意识得以提升,进而凭借内控措施来防范可能出现的操作与道德风险。
其四,着重建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资金风险预警系统,从而实现对资金运作关键指标实时监测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指标超出所设定的预警阈值便及时发出信号,以提醒相关部门进行妥善处理,旨在通过该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并处理风险,为资金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五)强化资金管理考核体系,激发管理动力
科学考核体系能激发国资经营公司资金管理动力,并提升管理水平,此体系构建需多方面着手,首先,应依据公司战略目标与资金管理重点,去设置合理的考核量化指标,比如资金周转率这类具可操作性与可衡量性,且能反映资金管理成效的指标。其次,需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考核对象涵盖公司总部各部门、子公司及相关管理人员,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指标与权重,以体现考核针对性与公平性。再者,应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即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等进行挂钩从而发挥考核激励作用,优秀部门和个人会因此获得奖励,不合格者则会被约谈问责以督促改进。最后,还需依公司发展与资金管理新要求定期对考核体系进行评估调整指标与权重,旨在确保考核体系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持续激发资金管理动力提升管理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将目光锁定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所涉及的资金管理这一关键领域,从宏微观的复合背景出发,对诸如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财务费用管控呈现出的单一状况、转移定价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形以及风险防控存在漏洞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剖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所制定的对策,其目的旨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并保障资金的安全,这对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以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言,具备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在未来,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资金管理必然需要朝着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型,通过强化动态监控以及风险预警机制来达成这一目标。需积极探索适配的管理模式,从而助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现稳健发展,最终服务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大局。
参考文献:
[1] 陈文磊 .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企创新投入——基于“管资本”的视角 [J].财经问题研究 ,2021,(09):113-120.
[2] 廖红伟 , 李凌杰 .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1,42(04):112-120+2.
[3] 张超 , 王逸晨 , 邹杭兵 , 等 .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控模式研究——基于文献研究视角 [J]. 会计之友 ,2021,(13):113-118.
[4] 李育辉 , 王彬 , 韩雪 , 等 . 国企内部管理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化的影响因素 : 基于Z 集团的案例研究 [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10):126-138..
[5] 陆小燕.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及风险控制问题研究[J]. 当代会计,2021,(0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