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探索与赋能路径
徐贤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325000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建工作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近年来,党建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和影响力的创新路径,逐渐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党建品牌,高校能够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组织活力、强化示范引领,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延伸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使党建工作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从经验型转向制度型。品牌化建设要求党建工作具备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可衡量的标准,这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确保党建工作真正落地见效。同时,品牌化建设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品牌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往往难以引起师生共鸣,而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可以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载体。例如“红色文化节”“党员先锋岗”等品牌项目,通过生动鲜活的形式让师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特别是结合新媒体技术打造的“智慧党建”平台,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
品牌化建设的关键价值在于推动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创建“党建+ 学科建设”“党建 + 社会服务”等品牌项目,使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核心业务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张皮”问题。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实际价值,也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同时,品牌化建设还拓展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党建 + 乡村振兴”等项目,既强化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提升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高校党建品牌的历史沿革和建设现状
(一)历史沿革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校党建品牌经历了从单一政治教育向多元融合发展的转变过程。早期高校党建工作主要侧重于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形式较为单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高校开始探索将党建工作与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体系。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案例。高校党建品牌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党建工作主要以政治理论教育和组织生活为主,形式较为传统。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党建工作开始注重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之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更加注重体系化和规范化。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高校党建工作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党建品牌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高校开始构建系统化的党建品牌体系。
(二)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在品牌定位上,各高校注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打造差异化党建品牌。如江西农业大学立足农业院校特色,创建“金扁担”党建品牌,一头挑起立德树人初心,一头挑起强农兴农使命,通过“田间思政课”、“英语话农史”等特色活动,将“三农”情怀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则聚焦新工科特色,培育形成“新时代红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五心”党建工作法,打造“电气先锋 匠心筑梦”党建工作品牌。
在建设内容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特征。各高校普遍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党建 + 科研”新路径,秦永彬教授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贵州省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零”的突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打造“七彩虹光·匠心链动”党建联建模式,精准对接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七大合作主体,形成“一色一主体、一链一成果”的立体化党建生态。
在载体创新上,数字化与品牌化趋势明显。各高校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党建阵地,如赣南医科大学机关第三党支部充分发挥“线上云平台 + 线下实践基地”两大服务平台作用,打造“指尖上的党建课堂”与“沉浸式教育阵地”。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匠心中国”校园文化品牌,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现场展示技艺,让学子感受精神力量,其中承担神舟、天宫等型号舱体加工的校友卢锋寄来嫦娥五号探月纪念邮册,以 40.01 毫米的较真”诠释工匠精神。
三、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足,长效机制缺失
在体制机制方面,顶层设计不足是制约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缺乏系统科学的党建品牌建设规划,品牌创建呈现碎片化、随意化特征。一些高校未能建立党建品牌建设的整体框架,各二级单位自行其是,导致品牌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这种缺乏顶层设计的状况,使得党建品牌建设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整体效果。
部分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存在 " 一阵风 " 现象,品牌创建初期轰轰烈烈,但后续缺乏持续投入和深化拓展,导致品牌效应难以持久。一些党建品牌随着领导更换或工作重点转移而被搁置,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这种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建品牌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形式主义倾向,党建理解不深
在思想认识层面,形式主义倾向较为突出。部分高校对党建品牌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创建品牌简单等同于开展几项特色活动或设计几个响亮口号,缺乏对品牌内涵的深入挖掘。一些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包装”和“宣传”上,追求“短平快”的轰动效应,忽视了党建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党建品牌建设流于表面,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
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高校未能真正理解党建品牌建设与中心工作的内在联系,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割裂开来。有的院系党组织在创建党建品牌时,生搬硬套上级要求,未能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党建品牌缺乏特色和生命力。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高校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理解不深、贯彻不力。
(三)资源保障不够,创新意识不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资源保障不足是普遍面临的困境。党建品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但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面临资源约束,难以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充分保障。经费短缺导致一些有创意的党建活动难以开展,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党建品牌的策划和推广水平,场地设备不足影响了党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些高校在党建品牌建设中习惯于沿用传统思维和做法,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面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部分基层党组织仍然停留在开会、学习、讨论等传统工作方式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建品牌载体和形式。这种思维定式严重制约了党建品牌建设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同质化现象严重,实效性不强
许多高校党建品牌缺乏鲜明特色,内容趋同、形式相似,存在 " 千校一面 " 的现象。一些高校在创建党建品牌时,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的做法,未能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进行创新。这种同质化倾向导致党建品牌缺乏辨识度和影响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部分党建品牌虽然名称响亮、活动丰富,但实际效果有限,未能真正起到推动事业发展、服务师生需求的作用。一些党建品牌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种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削弱了党建品牌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四、高校党建品牌发展赋能路径
高校党委从战略高度将党建品牌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构建“三维一体”的规划体系:在目标维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品牌战略定位;在结构维度建立“学校党委 -二级党组织 - 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品牌建设矩阵;在资源维度整合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地合作等优势资源。通过建立品牌培育库、制定标准化建设指南、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等制度设计,实现党建品牌从碎片化推进到系统化发展的转变,确保品牌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二)构建规范的组织体系,推进党建标准化管理
高校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品牌组织网络,通过制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明确品牌创建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重点打造“党委统筹-总支指导 - 支部落实”三级责任链条,实施“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的工作机制,将品牌建设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板。如部分高校推行的“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程,通过规范组织生活、统一标识系统、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等措施,实现党建品牌建设从经验型向标准型的转型升级,为品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凝聚师生力量,传承创新党建品牌
关键在于构建“全员参与、共创共享”的党建品牌生态体系。通过搭建师生共建平台,如设立“党建创新工作坊”、“党员先锋岗”等载体,激发师生参与品牌建设的主动性;创新“党建 + 专业”融合模式,将学科特色融入品牌培育过程,如艺术院校开展红色主题创作、理工院校组织科技报国实践;建立品牌传承机制,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骨干,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品牌档案,确保党建品牌在创新发展中保持持久活力,形成“师生共治、代际传承”的良性循环。
(四)创新党建多元化载体,将党建品牌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创新党建多元化载体,构建“价值引领 - 实践养成 - 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打造“红色文化节”“党史情景课堂”等沉浸式教育载体,将党建品牌融入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党建 + 互联网”智慧平台,运用 VR 技术重现红色场景,搭建线上党建社区增强互动体验;创建“党建带团建”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品牌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化为价值内化,形成党建品牌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的长效机制研究[J]. 罗光华. 领导科学论坛,2023(01)
[2] 党建引领高校提升管理效能的逻辑机理探索与实证研究 [J]. 周敏丹 ; 易魁 .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2
[3] 党建引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建设实践与探索 [J]. 蒋韬 ; 韩林玲 ; 邵丽华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06)
[4]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实践探析[J]. 王玲. 衡水学院学报,2021
[5]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思路研究[J]. 刘捷. 法制与社会,2020
[6]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J]. 赵敬东 ; 许金柜 .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
[7] 浅析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 [J]. 左同宇 ; 陈翀 . 品位 • 经典 ,2022(24)
[8]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十个抓”工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李展;郑恒玉.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05)
基金资助:2023 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探索与赋能路径》(Y20235274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