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
时明明
身份证号:410325198712156019
引言
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诸多领域,监理工作承担着监督管理、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职责,对确保项目质量、安全和进度,维护各方利益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项目规模日益庞大,涉及的信息和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监理工作模式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暴露出信息处理效率低、风险预判能力弱、决策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能力,为监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方向。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监理工作,能够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深度利用,提升监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监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深入研究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推动监理行业转型升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传统监理工作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手段相对落后。监理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项目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工程进度数据、质量检测数据、安全检查记录等,且信息录入和整理过程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人工分析处理的速度缓慢,难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无法及时为监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导致监理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项目高效推进的需求。
(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传统监理工作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方面存在局限性。对项目风险的判断大多基于监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模型。由于无法全面、准确地收集和分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难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较弱。当风险发生时,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来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增加了项目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以及进度延误的风险。
二、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数据收集与整合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监理工作中多源数据的高效收集与整合。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智能设备以及利用网络平台,可实时采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数据、材料质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人员操作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借助大数据存储技术,将这些海量、异构的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构建统一的监理数据仓库。同时,运用数据清洗、转换和集成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不一致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奠定基础。
(二)质量安全管控
在监理工作的质量安全管控环节,大数据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质量检测数据、安全检查记录等历史数据的分析,建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对项目各阶段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预测。利用大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力,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现异常数据或潜在风险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同时,通过对大量质量安全事故案例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总结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为制定针对性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提供参考,实现对项目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监理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投入与研发
加大技术投入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应用的基础。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大数据技术设备、软件系统的采购和更新投入,搭建先进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确保能够满足监理工作中数据处理的需求。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针对监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研发适合监理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应用系统。同时,积极跟踪大数据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方法,不断优化和完善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监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实现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有效应用的关键。加强高校相关专业与监理行业的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将大数据技术知识与监理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培养既懂大数据技术又熟悉监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开展针对监理从业人员的大数据技术培训课程,提高现有人员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数据领域的专业人才投身监理行业,充实监理行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制度建设与规范
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是保障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顺利应用的重要支撑。制定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建立监理数据管理和共享制度,促进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数据流通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同时,完善监理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大数据技术应用效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工作,保障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质量和效果。
四、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大数据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监理系统将具备自动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动识别质量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和决策策略,提高监理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智能监理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项目进度和质量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实现监理工作的智能化管理。
(二)协同化发展趋势
未来,大数据技术将促进监理工作与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项目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各方可以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分析项目数据,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例如,施工单位可将施工进度和质量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监督和决策,提高项目管理的协同效率,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
(三)深度化发展趋势
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不断向深度拓展。从目前主要应用于数据收集和简单分析,逐渐向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发现方向发展。通过对项目数据的多维度、深层次分析,不仅能够发现项目表面存在的问题,还能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和关联关系,为监理工作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支持。同时,大数据技术将与监理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融合,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为监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变革动力。通过分析传统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收集整合、质量安全管控、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路径,并采取加大技术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制度建设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监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科学性。随着智能化、协同化、深度化等发展趋势的推进,大数据技术将在监理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监理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为项目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朋廷. 大数据驱动下的工程监理信息化管理[J]. 建设监理, 2025,(04): 66-69.
[2] 张强, 卢敏. 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J]. 建设监理 , 2025, (01): 11-15.
[3] 张秀梅. 大数据时代下监理工作思路的转变[J]. 中国高新区, 2247,(08):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