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项目对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陈梅
宁都技师学院
摘要:未来之城(Future City)竞赛作为国际知名的STEAM教育项目,为技工院校学生提供了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平台。本文以宁都技师学院蓬莱队参与2024—2025年度竞赛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组建、任务执行、问题解决的全流程,探讨该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研究发现,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真实问题驱动和工程思维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技工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未来之城竞赛;技工院校;创新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
一、引言:未来之城项目的教育价值定位
在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发展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未来之城竞赛自1992年发起以来,以“设计100年后的未来城市”为核心任务,要求学生团队运用工程设计流程(EDP)和项目管理方法(PM),完成从问题调研、方案设计到模型构建的全流程实践,其教育理念与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宁都技师学院蓬莱队在2024—2025年度竞赛中,围绕“海上漂浮城市”主题设计了“蓬莱”方案,通过生物岩石、记忆合金等创新材料应用,以及“绿色能源融合系统”“废物到资源转化系统(WRTS)”等技术方案,展现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创新思考。尽管因签证问题未能参与华盛顿决赛,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跨学科知识应用、工程思维培养等方面的成长,为技工院校创新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实践样本。
二、项目实施:从团队组建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实践
(一)跨学科团队的动态构建
蓬莱队由4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成,主教练陈式平统筹全局,清华博士刘亚东老师提供技术指导,企业工程师远程参与方案优化,构建了“学校高校行业”三方指导体系。这种跨学科配置直接对应了未来城市设计中建筑、能源、环境等多领域协同的需求,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真实工程场景的复杂性。
(二)工程设计流程的深度应用
1. 问题定义与调研阶段
团队以“海平面上升与海洋污染”为核心问题,调研了韩国釜山漂浮城市、联合国Oceanix项目等案例,结合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地理优势,确定了8平方英里六边形岛屿的城市布局。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城市设计参数,如生物岩石的自修复特性、记忆合金防浪堤的抗灾性能等。
2. 方案设计与模型构建
在Revit建模中,学生需平衡设计创新与工程可行性:
建筑设计:采用流线型结构减少风阻,通过风洞实验数据验证结构稳定性;
能源系统:整合太阳能光伏板、潮汐发电装置,利用超导储能技术解决供电波动问题;
废物处理:部署智能清洁船与海底机器人,通过微生物代谢技术实现垃圾资源化。
模型构建中曾因Revit系统不兼容导致进度停滞,团队通过查阅官方教程、联系技术支持最终解决,体现了工程实践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迭代优化与成果呈现
团队经历6次方案迭代,例如将初始三角形模块调整为六边形以增强稳定性,将能源传输方案从电缆改为微波无线传输。最终提交的城市论文(1928字)和3D模型,不仅包含技术方案,还分析了漂浮城市的经济影响(如垃圾处理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和生态风险(如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影响),体现了工程思维的系统性。
三、能力培养成效:从知识整合到创新实践的多维成长
(一)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在材料选择中展现出创新突破:生物岩石的自修复特性、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等前沿材料的应用,超越了课本理论,体现了对“未来技术”的前瞻性思考。在能源系统设计中,团队提出的“微波输电塔跨区域能源共享”方案,将物理课的电磁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获得评委“技术创新性突出”的评价。
(二)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中遇到的三大核心挑战及应对策略极具代表性:
1. 数据整合难题:海洋垃圾分布数据缺乏,团队通过分析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21)与卫星遥感图像,构建了垃圾密度预测模型;
2. 技术实现瓶颈:生物岩石的Revit建模无先例,学生参考釜山项目资料,通过参数化设计模拟材料特性;
3. 跨文化协作障碍:英文技术文档翻译误差,通过“学生初译导师校对外籍专家润色”的三级审核机制解决。
这些实践使学生掌握了“调研建模验证优化”的工程问题解决范式,如队员赖一伦在赛后反思中提到:“学会了用工程思维拆解问题,比如把‘抗风暴’目标分解为材料、结构、预警系统三个子任务。”
(三)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
团队采用敏捷管理模式,将12周工期分解为“资料收集(2周)模型初建(4周)优化迭代(5周)成果封装(1周)”四个阶段,每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进度核查。当一名队员中途退出时,剩余成员通过任务重分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兼任部分环境工程模块)确保进度,体现了项目管理中的应变能力。这种协作经验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队员李佳在后续实习中主导了车间技改项目的分工规划。
四、教育启示:技工院校创新实践教育的范式重构
(一)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转化路径
未来之城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技工院校可通过“三维课程模型”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1. 知识维度:将竞赛中的能源系统设计转化为《新能源技术应用》课程的实践模块,要求学生设计小型光伏风能互补系统;
2. 技能维度:以Revit建模为核心,开发《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实训课程,融入参数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内容;
3. 素养维度:通过“虚拟项目竞标”“跨专业团队挑战”等活动,模拟真实工程场景的协作模式。
(二)校企协同的支持体系构建
宁都技师学院的实践证明,“高校导师+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的三方指导机制至关重要。例如北大王子舟教授在方案评审中提出的“生态浮岛生物多样性评估”建议,促使团队增加了人工湿地设计,这一经验可推广为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提供行业标准,高校导师引导学术深度,学校教师负责教学转化。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反映创新能力,未来之城项目的多维评价值得借鉴:
过程性评价:记录模型迭代次数、团队冲突解决方案等过程数据;
成果性评价:不仅关注模型完成度,更重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如蓬莱队对记忆合金维护成本的测算);
反思性评价:通过项目日志、赛后复盘报告,评估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五、结语:未竟之旅的教育价值再审视
尽管蓬莱队因签证问题未能站上决赛舞台,但其提交的作品在全球83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模型得分最高达58分(满分60),论文获“可持续设计特别提名”。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中展现的工程思维——如对漂浮城市“抗灾环保经济”三重目标的平衡思考,对生物岩石“成本性能维护”的tradeoff分析——已超越了竞赛本身,成为技工院校创新教育的鲜活案例。
未来之城项目的价值启示在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非依赖高端实验室或复杂设备,而是通过“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协作工程流程实践”的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自然生长能力。这为技工院校突破“重技能、轻创新”的传统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可评估的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陈跃婷.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职业,2018(05)
[2]车萌.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基于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赛项视角.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