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刘巍
身份证号码:370303197512102811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传统建筑管理模式在信息传递、协同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建筑项目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精细化要求。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对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控,成为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深入研究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参与方众多、专业分工精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沟通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同时,建筑项目对节能环保、质量安全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些需求。而大数据、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促使建筑行业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新路径。
2.2 研究意义
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实现建筑项目信息的高效集成与共享,打破参与方之间的沟通壁垒,提高协同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项目各阶段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可提前规避风险,保障项目质量与进度,降低成本。此外,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运营阶段数据的分析,优化能源利用和设施维护,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三、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与关键技术
3.1 内涵
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直至拆除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化管理。它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各阶段产生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关联,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准确、全面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3.2 关键技术
BIM 技术是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建立三维信息模型,整合建筑项目各阶段的几何信息、材料信息、设备信息等,实现建筑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和协同管理。在规划设计阶段,可用于方案优化和碰撞检测;施工阶段辅助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运营阶段为设备维护和空间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建筑设备、构件中安装传感器,实现对建筑物理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结合 BIM 模型,可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监测设备故障并预警等 。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通过对设计数据、施工数据、运营数据的分析,可发现潜在规律和问题,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驱动的支持,如预测施工进度风险、优化运营维护策略等 。
四、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现存问题
4.1 技术集成与协同难度大
不同数字化技术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如 BIM 模型与物联网设备采集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信息难以有效集成。各参与方使用的软件和系统各异,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协同平台,使得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 。
4.2 数据管理与安全风险高
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数据量庞大且类型复杂,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面临挑战。目前缺乏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存在数据冗余、缺失、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建筑数据涉及敏感信息,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面临数据泄露、被篡改等安全风险 。
4.3 专业人才短缺
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既懂建筑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融合数字化技术教学,实践教学不足。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也不完善,导致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数字化管理的推广与应用 。
4.4 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建筑行业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和规范,在数据格式、信息交换、应用流程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不同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成果难以互认和共享,阻碍了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
五、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技术集成与协同
推动不同数字化技术之间的融合与集成,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无缝对接。建立基于云平台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各参与方的工作流程和数据资源,提高协同效率 。
5.2 完善数据管理与安全体系
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集中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数据安全 。
5.3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应优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化技术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数字化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 。
5.4 健全标准与规范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和企业代表,加快制定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涵盖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标准的宣传和贯彻执行,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标准有效落实 。
六、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趋势
6.1 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提升
未来,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通过智能算法实现项目的自动决策和优化,如自动生成施工进度计划、智能调控建筑设备等,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
6.2 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将与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与实体建筑实时映射的虚拟模型,用于模拟分析和预测;区块链技术能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提升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
七、结论
数字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当前面临技术、数据、人才和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加强技术集成、完善数据管理、强化人才培养和健全标准规范等策略,并顺应智能化自动化提升、与新兴技术融合和全产业链协同等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化管理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实现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德祥. 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创新[J]. 城市开发,2025(6):24-26.
[2] 爱伦,陆莎,聂雨晴,等. 浅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和绿色化管理[J]. 浙江建筑,2024,41(2):78-80. DOI:10.3969/j.issn.1008-3707.2024.02.018.
[3] 顾剑雍. 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研究[J]. 数码设计,2024(2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