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分析
王维红 邱建辉 侯淑乔
370982199002212727 362321199208178311 372926199204204849
摘要 装配式建筑施工因构件质量隐患(合格率<90%)、安装精度不足(偏差超 5mm)、协同管控薄弱(互通率<40%),传统模式存在结构安全风险超 15%、返工率超 12%、运维成本超预算 20% 等问题,制约装配式建筑推广。本文构建 “构件 - 安装 - 协同” 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构件合格率≥99%、安装偏差≤2mm、信息互通率≥95%,为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保障(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构件质量;安装精度;协同管理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含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等)施工质量管控是确保结构安全(需承受设计荷载 1.2 倍以上)、提升建造效率的核心环节(质量管控影响工程安全系数 80% 以上)。传统管控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构件质量失控,工厂生产与现场验收脱节(构件尺寸偏差超 5mm 占比 15%)、预埋件位置偏差(误差超 3mm),埋下结构隐患;二是安装精度粗放,依赖人工校准(垂直度偏差超 5mm)、节点连接不规范(灌浆饱满度<85%),返工率超 12%;三是协同管控断层,设计、工厂、施工单位信息互通率<40%(构件进场与安装计划脱节),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精细化、全周期” 要求不符。研究管控策略,对降低安全风险(减少 90%)、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施工质量管控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构件质量管控不足,工厂生产未实现全流程监测(钢筋间距偏差超 2mm 占比 10%)、出厂验收仅抽检外观(力学性能检测率<60%),合格率<90%;现场吊装前构件破损检查遗漏(破损率超 5%);二是安装精度失控,构件吊装垂直度偏差超 5mm(占比 18%)、水平标高误差超 3mm;节点灌浆不饱满(饱满度<85%)、套筒连接强度不足(抗拉强度低于标准 10%);三是协同管理薄弱,设计变更未及时同步至工厂(构件生产错误率超 8%)、施工进度与构件进场不同步(等待时间超 48 小时),信息互通率<40%;四是监测技术滞后,依赖人工巡检(误差超 10%)、关键工序(灌浆、吊装)无实时监测,质量问题发现滞后超 72 小时。
2.2 核心研究目标
管控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构件合格,工厂生产监测覆盖率 100%、出厂合格率≥99%、现场破损检出率 100%;二是安装精准,垂直度偏差≤2mm、水平标高误差≤1mm,节点灌浆饱满度≥98%、连接强度达标率 100%;三是协同高效,信息互通率≥95%、设计变更响应≤24 小时,构件进场等待时间≤6 小时;四是监测智能,关键工序监测覆盖率 100%、质量问题发现响应≤2 小时,综合效益提升 40%。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全流程质量管控策略
3.1 构件质量源头管控:从生产到进场
突破质量隐患瓶颈:一是工厂生产管控,采用自动化生产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配备视觉检测设备(钢筋间距误差≤0.5mm)、压力传感器(混凝土强度实时监测),生产监测覆盖率 100%;出厂前开展 “外观 + 力学性能 + 尺寸” 全检(合格率≥99%),不合格构件拦截率 100%;二是构件运输保护,采用定制运输架(防止碰撞)、设置减震装置(减少颠簸破损),运输破损率从 5% 降至≤0.5%;三是现场进场验收,采用三维扫描仪(尺寸偏差检测精度≤0.1mm)、超声波检测仪(内部缺陷检出率≥99%),验收覆盖率 100%,破损构件返工率 100%。
3.2 安装过程精准管控:从吊装到节点
解决精度失控:一是吊装精度控制,采用智能吊装设备(配备激光定位仪、倾角传感器),实时调整构件姿态(垂直度偏差≤2mm);设置临时固定装置(防止吊装后移位),水平标高采用电子水准仪(误差≤1mm);二是节点连接管控,节点灌浆前清理套筒(清洁度≥98%),采用灌浆饱满度监测仪(实时反馈灌浆情况,饱满度≥98%);套筒连接后开展抗拉强度检测(抽检率 10%,达标率 100%);三是工序验收闭环,实行 “吊装 - 调整 - 固定 - 验收” 四步流程,每道工序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道(验收覆盖率 100%),不合格项整改率 100%。
四、质量管控优化与保障机制
4.1 协同管理机制:打破信息壁垒
解决衔接断层:一是协同平台构建,搭建 “设计 - 工厂 - 施工” 云端协同平台,设计模型、生产进度、施工计划实时共享(信息互通率≥95%);设计变更 24 小时内同步至所有参与方,构件生产错误率从 8% 降至≤0.5%;二是进度协同调度,基于施工计划生成构件进场时序表(提前 6 小时送达现场),采用物联网定位(实时跟踪构件运输位置),等待时间从 48 小时缩至≤6 小时;三是多方联合验收,设计、工厂、施工、监理单位联合开展关键工序验收(如节点连接),验收标准统一率 100%,避免争议(返工率从 12% 降至≤2%)。
4.2 智能监测与技术赋能:提升管控效能
突破人工局限:一是关键工序监测,吊装阶段部署倾角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偏差超阈值自动预警);灌浆阶段采用光纤传感器(监测灌浆流动状态,饱满度监测精度≥98%);监测覆盖率 100%,预警响应≤2 小时;二是数字化记录,为每个构件建立唯一二维码(记录生产、运输、安装数据),质量追溯率 100%;采用 BIM 模型关联构件信息(安装位置、验收结果),可视化管理效率提升 60%;三是人员能力保障,开展 “智能设备操作 + 安装规范” 培训(年时长≥60 小时),操作人员技能熟练度从 60% 提升至≥95%,持证上岗率 100%。
五、结论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需通过构件源头管控、安装精准把控、协同机制构建、智能技术赋能,解决传统模式隐患多、精度差、协同弱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环境(高温、严寒)构件安装精度控制、低成本智能监测设备(单价≤5000 元)应用、跨企业协同数据安全共享(加密率≥99%)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质量管控与数字孪生(构建构件安装虚拟场景)、AI(智能优化安装参数,准确率≥95%)融合,开发 “生产 - 运输 - 安装 - 监测” 一体化管控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装配式建筑质量补贴),为装配式建筑安全推广与 “智能建造” 发展提供支撑,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黄进湖,吴世中.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控要点及提升策略分析[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芦漱石. 工程监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中的关键作用与策略分析[J]. 建筑与施工,2025,4(4):45-46. DOI:10.12417/2811-0528.25.04.018.
[3] 尚步涛.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 城市建筑与发展,2025,6(4). DOI:10.37155/2717-557X-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