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王维红

370982199002212727

摘要 建筑工程中 BIM 技术因应用深度不足(碰撞检查外应用占比<40%)、协同不畅(数据互通率<40%)、落地壁垒高(人才占比<5%),传统模式存在设计变更率超 20%、施工返工率超 15%、运维效率低(故障排查超 48 小时)等问题,制约工程数字化转型。本文构建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周期 BIM 应用体系,提出针对性落地策略,实现设计变更率≤5%、返工率≤3%、运维效率提升 60%,为建筑工程 BIM 技术深度应用(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BIM 技术;全周期应用;协同管理;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BIM 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工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覆盖工程全周期 80% 以上场景),其应用质量直接决定设计精度、施工效率与运维效能。传统应用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应用浅层化,80% 项目仅将 BIM 用于管线碰撞检查(如机电与结构冲突),未延伸至成本核算、进度管理(深度应用占比<20%);二是协同碎片化,设计、施工、运维单位 BIM 模型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互通率<40%),形成 “信息孤岛”;三是落地门槛高,BIM 专业人才占比<5%、软硬件成本超预算 30%,与《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0“全周期、强协同” 要求不符。研究 BIM 技术应用,对降低工程风险(减少 80% 返工)、推动建筑行业转型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BIM 技术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应用维度单一,设计阶段仅用于建模(占比 70%),成本、进度关联率<30%;施工阶段未实现动态进度模拟(进度偏差预警率<50%);运维阶段设备信息关联率<40%(无法快速定位故障);二是协同机制缺失,各参与方模型版本不统一(更新滞后超 72 小时)、数据接口不兼容(如 Revit 与 Navisworks 互通误差超 10%),协同效率<50%;三是能力支撑不足,BIM 建模人员占比<8%、高级应用人才(如 BIM 工程师)占比<5%;中小项目软硬件投入成本超 50 万元(难以承担);四是标准体系薄弱,模型精度(LOD)划分不明确(设计阶段 LOD 200 与施工 LOD 400 混淆)、数据交付标准不统一,应用规范性<60%。

2.2 核心研究目标

应用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深度覆盖,设计阶段成本 / 进度关联率≥90%、施工阶段动态模拟率 100%、运维阶段设备关联率≥95%;二是协同高效,数据互通率≥95%、模型更新滞后≤24 小时,协同效率≥90%;三是能力适配,BIM 人才占比≥15%、中小项目应用成本降 30%(≤30 万元);四是标准规范,模型精度划分准确率 100%、数据交付合规率≥98%,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建筑工程 BIM 技术核心应用场景

3.1 设计阶段:精准化与协同化

突破浅层局限:一是三维协同设计,构建 “建筑 - 结构 - 机电” 一体化 BIM 模型(LOD 300),碰撞检查率 100%(如管线冲突检出率≥99%),设计变更率从 20% 降至≤5%;二是成本与进度关联,将工程量清单嵌入 BIM 模型(自动统计混凝土、钢筋用量,误差≤3%),同步生成进度计划(如 “主体结构 30 天完成”),成本 / 进度关联率≥90%;三是性能模拟优化,通过 BIM 结合能耗分析软件(如 Ecotect)模拟建筑采光、通风(优化窗墙比,能耗降 15%);采用流体力学模拟(CFD)优化消防疏散路径(疏散时间缩短 20%)。

3.2 施工阶段:动态化与可控化

解决过程失控:一是进度动态模拟,将 BIM 模型与 Project 计划关联(实时更新完成度,如 “梁浇筑完成 80%”),进度偏差超 5% 时自动预警(预警准确率≥95%),工期延误率从 15% 降至≤5%;二是现场质量管控,通过移动端 APP(如 BIM 360)上传施工照片与模型比对(质量偏差检出率≥90%),关键工序验收率 100%;三是资源优化调度,基于 BIM 模型模拟材料进场时序(如钢筋提前 3 天到场),减少库存积压(库存成本降 25%);利用 BIM 进行施工场地布置(塔吊覆盖范围优化,利用率提升 30%),返工率从 15% 降至≤3%。

四、BIM 技术应用优化与保障策略

4.1 运维阶段:智能化与高效化

延伸应用链条:一是设备全周期管理,将设备参数(如型号、维保周期)嵌入 BIM 模型(关联率≥95%),扫码即可查看运维记录(故障排查从 48 小时缩至≤6 小时);二是能耗与空间管理,通过 BIM 结合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照明、空调能耗),生成能耗报表(优化使用策略,能耗降 18%);利用 BIM 模型管理闲置空间(如办公室租赁,空间利用率提升 20%);三是应急管理优化,构建 BIM 应急模型(标注消防通道、设备位置),模拟火灾疏散路径(疏散效率提升 30%),突发情况响应≤30 分钟。

4.2 协同机制与能力保障

突破落地壁垒:一是协同平台构建,搭建云端 BIM 协同平台(如 Autodesk Construction Cloud),实现模型实时更新(滞后≤24 小时)、多端同步查看(设计、施工、运维方权限分级),数据互通率≥95%;二是人才培育,开展 “基础建模 + 高级应用” 分层培训(年时长≥60 小时),BIM 人才占比从 5% 提升至≥15%;推行 “BIM 工程师” 认证(持证率≥80%);三是成本优化,推广轻量化 BIM 软件(如轻量化浏览器,成本降 40%);中小项目采用 “租赁 + 共享” 模式(软硬件成本≤30 万元),降低应用门槛。

五、结论

建筑工程中 BIM 技术应用需通过全周期场景覆盖、协同机制构建、能力与标准保障,解决传统模式浅层、碎片、高门槛的问题。当前需突破跨软件数据无缝互通(误差≤2%)、复杂工程(超高层、大跨度)BIM 深度应用、低成本 BIM 云平台(年服务费≤5 万元)开发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 BIM 与数字孪生(构建工程全周期虚拟场景)、AI(智能优化进度与资源,准确率≥95%)、区块链(数据存证与追溯)融合,开发 “设计 - 施工 - 运维” 一体化 BIM 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 BIM 应用补贴),为建筑工程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智能建造” 与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海明.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2025(10):223-225. DOI:10.3969/j.issn.1671-0711.2025.10.093.

[2] 郭照庆,罗灿.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C]//2025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3] 王辉. BIM技术在超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1):87-89. 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5.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