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给水管网优化设计与运行研究

作者

龚曙新

320682198611035797

摘要 城市给水管网因设计布局不合理(水力损失超 20%)、运行调控粗放(能耗超 15%)、应急响应滞后(修复超 48 小时),传统模式存在供水压力波动超 15%、漏损率超 18%、居民用水满意度<70% 等问题,制约城市供水安全与效益。本文构建 “设计 - 运行 - 应急” 全周期优化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水力损失≤8%、能耗降低 20%、爆管修复≤6 小时,为城市给水管网高效运行(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给水管网;优化设计;运行调控;漏损控制;应急保障

一、引言

城市给水管网是保障居民用水(覆盖 95% 以上城市人口)、支撑城市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管网运行状态影响 80% 以上供水质量),需平衡水力稳定性(压力波动≤5%)、能耗经济性与应急可靠性需求。传统设计与运行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设计布局粗放,管网管径匹配不足(局部过细导致水力损失超 20%)、节点连接不合理(死水区占比超 10%),与城市规划发展脱节;二是运行调控被动,泵站采用固定扬程运行(能耗超行业均值 15%)、管网压力监测覆盖率<40%,漏损率超 18%;三是应急响应低效,依赖人工巡检定位爆管(耗时超 24 小时)、修复资源调配滞后,与《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207“精细化、智能化” 要求不符。研究优化策略,对降低漏损(减少 70% 水资源浪费)、保障供水安全意义重大,是市政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给水管网设计与运行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设计缺陷,管径选型未结合用水负荷预测(局部管径偏小导致流速超 2.5m/s,水力损失增 20%)、管网拓扑结构不合理(环状率<60%,停水影响范围大);管道材质选择不当(老旧铸铁管占比超 30%,腐蚀漏损率超 25%);二是运行低效,泵站未根据用水峰谷调节扬程(平峰期能耗浪费 15%)、管网压力监测点不足(压力波动超 15%),漏损控制依赖人工听漏(检出率<60%);三是应急薄弱,爆管定位精度<50m(修复前排查超 24 小时)、应急供水预案不完善(停水超 12 小时影响居民生活);四是数据割裂,设计、运行、维护数据互通率<30%(如管网图纸未更新实际敷设位置),决策效率低。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设计科学,管径匹配率 100%(水力损失≤8%)、管网环状率≥90%,管道材质耐腐蚀率≥95%;二是运行高效,泵站能耗降低 20%、压力波动≤5%,漏损率≤12%;三是应急快速,爆管定位精度≤10m、修复≤6 小时,停水影响范围缩小 80%;四是数据协同,信息互通率≥95%,居民用水满意度≥90%,综合效益提升 40%。

三、城市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策略

3.1 管网布局与管径优化:降低水力损失

突破布局缺陷:一是负荷适配设计,结合城市人口增长(5-10 年预测)、用水需求(居民用水 150L / 人·日、工业用水 300m³/ 公顷),采用水力计算软件(如 EPANET)模拟流速(控制在 0.6-1.5m/s),管径匹配率 100%(水力损失从 20% 降至≤8%);二是拓扑结构优化,核心区域采用环状管网(环状率≥90%),支状管网末端设置连通管(减少死水区至≤3%);老旧管网改造优先替换铸铁管(采用 PE 管或球墨铸铁管,耐腐蚀率≥95%);三是节点优化,在用水高峰区域(如商业区)增设分水节点(压力损失降低 15%),避免管网末梢压力不足(保证最小服务水头≥28m)。

3.2 材质与施工优化:提升耐久性

解决腐蚀漏损:一是材质选型适配,DN≥300mm 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抗压强度≥420MPa),DN<300mm 采用 PE 管(抗老化寿命≥50 年),腐蚀性土壤区域管道外防腐采用 3PE 涂层(腐蚀速率≤0.01mm / 年);二是施工质量管控,管道接口采用热熔连接(PE 管)或橡胶圈密封(球墨铸铁管),接口密封性检测率 100%(压力试验保压 30 分钟无压降);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垫层(厚度≥100mm),避免不均匀沉降导致接口破裂(沉降故障率≤0.5%)。

四、给水管网运行调控与应急保障优化

4.1 智能化运行调控:降低能耗与漏损

突破被动运行:一是泵站变频调控,根据用水峰谷(早 6-8 点、晚 18-20 点为高峰)调节泵站扬程,采用 PID 控制系统(压力波动从 15% 降至≤5%),能耗降低 20%;二是漏损精准控制,部署智能压力监测点(覆盖率 100%,数据更新周期≤5 分钟),通过压力异常分析定位漏损区域(检出率≥95%);采用分区计量(DMA)技术(每个分区面积≤5km²),漏损率从 18% 降至≤12%;三是数据协同管理,构建 “GIS+SCADA” 一体化平台,整合管网图纸、压力、流量数据(互通率≥95%),实现运行状态可视化(直观度≥90%),决策效率提升 60%。

4.2 快速应急响应:减少停水影响

解决响应滞后:一是爆管智能定位,管道内安装光纤传感器(泄漏检测精度≤10m)、管网末端部署压力传感器(爆管后 10 分钟内报警),定位时间从 24 小时缩至≤30 分钟;二是应急资源调度,建立 “区域应急仓库”(每 10km²1 个),储备管道、阀门、抢修设备(如挖掘机、热熔机),调配响应≤1 小时;三是应急供水保障,爆管区域采用应急供水车(每车供水≥10m³)、临时管线连接(2 小时内接通周边管网),停水时间从 48 小时缩至≤6 小时,影响范围缩小 80%。

五、结论

城市给水管网优化设计与运行需通过布局管径优化降低水力损失、智能调控减少能耗漏损、快速应急保障供水安全,解决传统模式粗放、低效、滞后的问题。当前需突破复杂地形(山地、老城区)管网布局、低成本智能传感器(单价≤2000 元)应用、管网数字孪生模型精度(误差≤2%)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优化与 AI(智能预测用水负荷,准确率≥95%)、数字孪生(构建管网虚拟运行场景)融合,开发 “设计 - 运行 - 应急”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漏损控制达标补贴),为城市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海绵城市” 与 “节水型社会” 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天洋,吴永强,李轩,等. 差分进化算法在给水管网优化设计中的研究[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5,43(1):176-180,221. DOI:10.3969/j.issn.1008-4185.2025.01.026.

[2] 庞博,白丹,党志良,等. 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6,7(2):16-21. DOI:10.13524/j.2095-008x.2016.02.020.

[3] 刘涛. 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方法与发展[J]. 商品与质量,2016(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