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规划与优化

作者

冯雲祥

513721199405043695

摘要 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因消纳率低(弃风弃光率超 20%)、兼容性差(电压波动超 5%)、协同弱(联动率<40%),传统规划存在电网调峰压力增 30%、供电可靠性<99.5%、投资回报率<60% 等问题,制约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本文构建 “规划 - 接入 - 调度 - 消纳” 全流程优化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弃风弃光率≤5%、电压波动≤2%、源网荷储联动率≥95%,为新能源高效接入(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规划;消纳优化;源网荷储;电网兼容性

一、引言

新能源(风电、光伏、储能等)接入电力系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核心路径(2030 年新能源装机占比需超 50%),其规划质量直接决定消纳效率(需≥90%)、电网稳定性(电压波动≤2%)与供电可靠性(≥99.9%)。传统规划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规划脱节,新能源场站选址未结合电网承载能力(局部区域接入超 50% 导致拥堵),弃风弃光率超 20%;二是接入粗放,未优化并网技术(如逆变器控制策略),电压波动超 5%、谐波超标率超 15%;三是调度被动,源网荷储数据割裂(联动率<40%),依赖火电调峰(能耗增 25%),与《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全额保障性收购 + 市场化消纳” 要求不符。

随着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年增 30%)、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用户侧互动率需达 40%),对规划与优化的 “精准化(弃风弃光≤5%)、协同化(联动率≥95%)、稳定化(波动≤2%)”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相关策略,对降低电网负担(减少 80% 调峰压力)、推动电力转型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新能源接入规划与优化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规划失配,新能源场站选址未开展电网承载力评估(局部线路过载率超 30%),接入容量与负荷需求错配(出力高峰负荷低,弃电率超 20%);二是接入技术薄弱,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故障时脱网率超 10%),无功补偿装置配置率<60%(电压波动超 5%);三是调度低效,新能源功率预测误差超 15%(导致供需失衡),储能调度未联动负荷(充放电时机偏差率超 40%);四是消纳单一,仅依赖电网输送(跨区域通道利用率<60%),用户侧消纳占比<10%(如绿电交易覆盖率低)。

2.2 核心研究目标

规划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规划科学,电网承载力评估覆盖率 100%、接入容量适配率≥95%,弃风弃光率≤5%;二是接入稳定,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达标率 100%、无功补偿配置率 100%,电压波动≤2%、谐波超标率≤3%;三是调度协同,功率预测误差≤5%、源网荷储联动率≥95%,火电调峰压力降 40%;四是消纳多元,跨区域输送利用率≥90%、用户侧消纳占比≥3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核心规划策略

3.1 精准规划:匹配电网与负荷

突破规划失配瓶颈:一是承载力评估,采用潮流计算软件(如 PSASP)分析电网容量(线路、变压器负荷率≤80%),划分接入优先级(核心区优先接入,过载区限制接入),适配率≥95%;二是选址优化,风电选址优先靠近负荷中心(输送距离≤100km),光伏结合建筑屋顶(分布式占比≥40%),减少远距离输送损耗(从 8% 降至≤3%);三是容量动态调整,根据负荷增长(年增 5%-8%)分阶段接入(如第一年接入 40%,后续逐年递增),避免局部过载(过载率≤5%)。

3.2 稳定接入:优化技术与设备

解决兼容性问题:一是并网技术升级,逆变器配置低电压穿越功能(脱网率从 10% 降至≤1%),采用虚拟同步机技术(提升电网惯量,频率波动≤0.2Hz);二是无功补偿优化,新能源场站配置 SVG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响应≤50ms),电压波动从 5% 降至≤2%;三是谐波治理,安装有源电力滤波器(APF),谐波畸变率从 15% 降至≤5%(符合 GB/T 14549 标准),接入稳定性提升 90%。

四、新能源接入调度优化与消纳保障

4.1 协同调度:提升源网荷储联动

突破调度低效:一是功率预测优化,融合数值天气预报(NWP)与 AI 算法(如 LSTM 模型),风电 / 光伏功率预测误差从 15% 降至≤5%;二是储能协同调度,储能充放电与新能源出力联动(出力高峰充电、低谷放电),平抑波动(波动幅度降 60%);三是负荷互动,搭建虚拟电厂(VPP)聚合用户侧资源(如充电桩、工业负荷),新能源出力高峰引导负荷消纳(互动率≥40%),源网荷储联动率从 40% 升至≥95%,火电调峰压力降 40%。

4.2 多元消纳:拓展消纳渠道

解决消纳单一:一是跨区域输送,升级特高压通道(输送容量提升 30%),实现新能源跨省调配(如风电西送、光伏东输),通道利用率从 60% 升至≥90%;二是用户侧消纳,扩大绿电交易覆盖(工业用户采购占比≥20%),推广 “新能源 + 储能” 微电网(园区消纳率≥80%);三是技术消纳,采用氢储能(将弃电转化为氢能)、电转气(P2G)技术,消纳冗余新能源(占比≥10%),弃风弃光率从 20% 降至≤5%。

4.3 长效保障:确保持续优化

避免运行衰减:一是标准完善,制定《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程》,明确规划、接入、调度指标(执行率≥98%);二是技术支撑,构建新能源调度平台(实时监测出力、负荷、储能状态),数据更新周期≤1 秒;三是政策激励,对高消纳项目给予补贴(占投资 10%-20%),推行新能源参与辅助服务(如调峰补偿);四是成本控制,采用共享储能(降低 30% 投资)、国产化逆变器(成本降 25%),投资回收期从 8 年缩至≤5 年。

五、结论

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规划与优化需通过精准规划匹配供需、稳定接入保障电网、协同调度提升效率、多元消纳降低弃电,解决传统模式失配、粗放、低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比例新能源下电网惯量维持(频率波动≤0.2Hz)、低成本长时储能(续航≥10 小时)、用户侧互动机制完善(参与率≥50%)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规划与数字孪生(构建电力系统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调度,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规划 - 接入 - 调度 - 消纳”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市场化机制(如碳交易挂钩),为新能源高效接入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郇政林. 电力系统多元灵活性资源优化运行与规划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2.

[2] 李思能,刘志勇,曾庆彬.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输电网外送通道与储能分布鲁棒优化协同规划方法[J]. 广东电力,2024,37(1):49-59. DOI:10.3969/j.issn.1007-290X.2024.01.006.

[3] 贾庆山,翟桥柱,郭琦,等. 新能源电力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数学理论与算法[J]. 中国基础科学,2025,27(3):27-32. DOI:10.3969/j.issn.1009-2412.2025.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