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精度提升

作者

何银

山东同新检测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55088

一、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性能和产品质量,因此,研究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精度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电一体化与工业机器人概述

2.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指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系统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实现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赋予机械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的特性。它突破了传统机械与电子分离的局面,使机械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强的功能。

2.2 工业机器人的概念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工业机器人通常由机械本体、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等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工业生产领域。

2.3 机电一体化与工业机器人的关系

机电一体化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智能化的操作和自动化的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三、影响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精度的关键因素

3.1 机械结构因素

传动部件的精度:工业机器人的传动部件,如齿轮、丝杠、联轴器等,其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传动部件的间隙、回程误差等会导致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振动和误差,降低运动控制的精度。

机械本体的刚性:机械本体的刚性不足会使机器人在承受负载时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末端执行器的位置精度。此外,机械本体的振动也会干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降低运动的平稳性。

关节的灵活性:工业机器人的关节是其运动的关键部位,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运动速度。关节的摩擦、卡滞等问题会导致机器人的运动不顺畅,影响运动控制的精度。

3.2 驱动系统因素

驱动电机的性能:驱动电机是工业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其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电机的转矩波动、转速稳定性等指标会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

驱动器的控制精度:驱动器是控制电机运行的关键部件,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电机的输出性能。驱动器的分辨率、响应速度等参数会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

传动装置的效率:传动装置的效率会影响电机的能量传递效果,降低传动效率会导致电机的能量损失,从而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精度。

3.3 控制系统因素

控制算法的优劣:控制算法是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传统的 PID 控制算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能够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适应性。

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传感器是工业机器人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信息的重要手段,其精度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噪声干扰等问题会导致机器人的控制信号不准确,从而影响运动控制的精度。

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需要实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时性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如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不足,会导致机器人的运动滞后,降低运动控制的精度。

四、提升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精度的策略

4.1 优化机械设计

提高传动部件的精度:采用高精度的加工工艺和装配技术,减小传动部件的间隙和回程误差。例如,采用滚珠丝杠副代替普通丝杠副,采用高精度的齿轮传动等。

增强机械本体的刚性:优化机械本体的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的材料,增加机械本体的截面尺寸和壁厚,提高机械本体的刚性。同时,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减少机械本体的振动。

改善关节的灵活性:采用高性能的关节轴承和密封件,减小关节的摩擦和磨损。同时,优化关节的结构设计,提高关节的转动灵活性和运动范围。

4.2 改进驱动技术

选用高性能的驱动电机:选择转矩波动小、转速稳定性高的驱动电机,如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同时,根据机器人的负载特性和运动要求,合理选择

电机的功率和转速。

提高驱动器的控制精度:采用高分辨率的编码器和先进的控制算法,提高驱动器的控制精度。例如,采用矢量控制算法、直接转矩控制算法等,提高电机的转矩控制精度和转速控制精度。

优化传动装置的设计:采用高效的传动装置,如谐波减速器、RV 减速器等,提高传动装置的效率。同时,优化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减小传动装置的体积和重量。

4.3 完善控制算法

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适应性。例如,采用模糊 PID 控制算法,结合模糊控制的自适应性和 PID 控制的精确性,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

优化控制参数:通过实验和仿真,优化控制算法的参数,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例如,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算法,对 PID 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实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将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提高机器人对外部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信息的感知能力。例如,将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信息进行融合,实现机器人的精确定位和智能操作。

4.4 加强传感器的应用

选用高精度的传感器:选择精度高、可靠性好的传感器,如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同时,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合理选择传感器的类型和量程。

提高传感器的安装精度:传感器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其测量精度,因此,在安装传感器时,要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准确、固定牢固。

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要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确保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结论

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精度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等多个方面。通过优化机械设计、改进驱动技术、完善控制算法和加强传感器的应用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实际案例分析表明,这些策略具有显著的实施效果,能够为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柔性关节机器人抓取末端振动自动化控制方法 [J]. 熊宇 ; 曾贵娥 ; 崔晓 . 自动化与仪表 ,2023(09)

[2] 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综述[J]. 孙立宁; 许辉; 王振华; 陈国栋 . 振动 . 测试与诊断 ,2021(02)

[3] 工业机器人智能运动控制方法的探讨 [J]. 李琳. 数码世界,2020(04)

[4] 工业机器人智能运动控制方法的探讨 [J]. 高赛 ; 刘峰善 .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