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态修复应用研究
陆其瑞
320722198912107730
摘要 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因目标模糊(功能恢复率<60%)、技术适配差(失效风险超 30%)、长效性不足(效果维持<5 年),传统模式存在生物多样性提升有限(增幅<20%)、水土流失控制率<70%、景观与生态协同不足(适配率<50%)等问题,制约园林生态 - 景观 - 社会效益平衡。本文构建 “目标导向 - 技术适配 - 长效维护” 应用体系,提出分场景修复策略,实现生态功能恢复率≥90%、失效风险≤5%、效果维持≥15 年,为风景园林生态化设计(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生态修复;技术适配;长效维护;生物多样性
一、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 “绿肺”(占城市绿地面积 60% 以上),其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提升景观品质的核心手段。传统设计存在三大痛点:一是修复目标单一,仅关注景观效果(如植被绿化覆盖率),忽视生态功能(如水土保持、生物栖息地构建),功能恢复率<60%;二是技术适配粗放,未结合场地类型(如盐碱地、矿坑)选择修复技术(通用技术失效风险超 30%);三是长效性缺失,未建立后期维护机制(修复效果维持<5 年),与《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生态优先、长效可持续” 要求不符。研究应用策略,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减少 70% 生态风险)、实现园林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领域核心方向。
二、生态修复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目标体系模糊,未量化生态修复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提升幅度、水土流失控制率),仅以 “绿化达标” 为目标(功能恢复率<60%);二是技术适配不足,盐碱地采用常规植被种植(成活率<40%)、矿坑修复忽视土壤重构(土壤肥力恢复超 5 年),极端环境失效风险超 30%;三是景观 - 生态协同弱,植物配置仅考虑观赏性(如单一花卉品种),忽视生态关联性(生物多样性增幅<20%),适配率<50%;四是长效机制缺失,无后期植被养护计划(杂草侵占率超 40%)、未监测生态指标(如水质、土壤肥力),修复效果维持<5 年;五是技术支撑薄弱,未采用生态监测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人工评估误差超 20%。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五目标:一是目标精准,生态功能恢复率≥90%(水土保持率≥95%、生物多样性增幅≥50%);二是技术适配,不同场景技术适配率≥95%(盐碱地植被成活率≥85%);三是协同高效,景观 - 生态适配率≥90%,观赏性与生态性平衡;四是长效稳定,修复效果维持≥15 年,杂草侵占率≤5%;五是监测智能,生态指标监测覆盖率 100%,评估误差≤5%,综合效益提升 40%。
三、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核心应用维度
3.1 土壤与水文修复:筑牢生态基础
突破场地限制:一是土壤修复技术,盐碱地采用 “暗管排盐 + 耐盐植被”(如柽柳、芦苇),土壤脱盐率≥80%(成活率≥85%);矿坑采用 “表土剥离重构 + 有机肥改良”,土壤肥力 1 年内恢复至园林用地标准(有机质含量≥2%);污染场地采用 “植物修复 + 微生物降解”(如黑麦草吸收重金属),污染物去除率≥90%。二是水文修复技术,构建 “雨水花园 + 渗透铺装” 系统,雨水渗透率提升 60%(径流系数从 0.7 降至≤0.3);河道岸线采用生态驳岸(如植草混凝土),水体净化率≥85%(COD 去除率≥70%),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增幅≥50%)。
3.2 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修复:构建生态群落
提升生态韧性:一是植被配置优化,采用 “乡土树种为主 + 外来适生树种为辅”(乡土树种占比≥70%),构建乔 - 灌 - 草复层群落(如国槐 + 紫穗槐 + 狗牙根),提升抗逆性(病虫害发生率≤5%);二是生物栖息地构建,在园林中设置昆虫旅馆(竹筒、枯枝)、鸟类食源植物(如山楂、火棘),动物物种数量增幅≥50%;三是入侵物种防控,种植前筛查外来入侵植物(如豚草、薇甘菊),后期定期监测(覆盖率 100%),入侵物种清除率≥95%,避免破坏本土生态。
四、生态修复应用优化策略与长效保障
4.1 分场景技术适配策略:提升修复精准性
适配差异化需求:一是城市公园修复,重点提升碳汇与休闲功能,配置 “高光合树种(如杨树)+ 休闲草坪”,碳汇量提升 40%,同时设置生态步道(渗透铺装占比≥30%);二是滨水园林修复,构建 “滨水植被缓冲带(宽度≥10m)+ 水生植物群落”(如荷花、菖蒲),水体净化率≥85%,同时形成滨水景观带(观赏性提升 30%);三是废弃地修复(如旧厂区),采用 “工业元素保留 + 生态植被覆盖”(如钢架结构搭配爬山虎),实现 “工业记忆” 与生态修复融合(景观 - 生态适配率≥90%)。
4.2 长效维护与智能监测:确保持续性
避免效果衰减:一是长效维护机制,制定 “季节性养护计划”(春季修剪、夏季浇水、秋季施肥),杂草人工 + 生物防控(如释放瓢虫治蚜虫),侵占率≤5%;古树名木采用 “支撑加固 + 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活率≥98%;定期补种退化植被(每年补种率≤2%),确保群落稳定。二是智能监测技术,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水质、空气负氧离子),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更新周期≤1 小时);采用无人机巡检(每月 1 次),植被覆盖率、病虫害等评估误差≤5%;引入 AI 算法预测生态风险(如干旱预警),响应≤24 小时,提前采取补水措施(植被枯萎率≤3%)。
五、结论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态修复需通过分场景技术适配、植被 - 土壤 - 水文协同修复、长效维护与智能监测,解决传统模式粗放、低效、短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环境(如重度盐碱地)修复技术、生态修复与景观美学深度融合、低成本智能监测设备(单价≤2000 元)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生态修复与数字孪生(构建园林生态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植被配置,准确率≥95%)融合,开发 “修复设计 - 监测 - 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如风景园林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世恒. 基于生态修复的果树种植策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以石榴为例[J]. 果农之友,2025(7):76-78. DOI:10.3969/j.issn.1671-7759.2025.07.025.
[2] 王天萌,于梦佳. 生态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J]. 建筑与预算,2025(2):1-3. DOI:10.13993/j.cnki.jzyys.2025.02.001.
[3] 朱华芳. 基于NbS的生态补偿机制在风景园林项目中的研究应用[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