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能力体系建设的路径

作者

杨晶

山西省人力资源市场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引言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取得新发展的目标,新时代对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档案工作人员也应站在新的高度,用更宽广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树立起为档案事业而奋发向上的自信心,不断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技能。

一、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核心能力要求

档案工作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首先,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包括档案管理、信息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档案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其次,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与不同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具备责任心、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确保档案工作的高效和安全。

二、档案工作人员能力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知识储备单一

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对电子档案管理、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仍停留在传统的档案整理、保管层面。知识储备局限于档案学基础理论,对跨领域知识如信息安全、数据分析、政务管理等涉猎有限,导致在应对复杂档案业务时缺乏系统性思维。部分人员对档案法规政策的更新掌握不及时,在档案鉴定、开放利用等环节易出现合规性偏差,难以满足新时代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要求。

(二)培训机制覆盖不全,内容针对性不足

培训工作存在明显的覆盖面短板,基层单位与偏远地区的档案人员常被排除在系统培训之外,仅依赖零星的短期讲座难以形成持续学习效应。培训内容缺乏分层设计,对新手与资深人员采用同质化课程,既无法满足新人对基础技能的需求,也难以解决资深人员的进阶难题。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对档案数字化实操、应急处置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不足,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考核机制标准模糊,结果应用不充分

考核指标缺乏量化依据,多以“工作态度良好”“完成任务及时”等模糊表述为主,难以客观衡量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贡献。考核过程流于形式,侧重档案数量、保管完好率等表面指标,对档案利用效率、数字化转化率等深层次价值指标关注不足。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关联度低,既无法有效激励先进,也难以鞭策后进,导致考核制度失去约束与引导作用,无法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四)职业发展路径狭窄,晋升通道不明确

档案岗位的职业发展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多数单位未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清晰晋升阶梯,工作人员看不到长远发展前景,易产生职业倦怠。晋升往往依赖资历而非能力,年轻骨干因缺乏晋升机会而流失,导致队伍老龄化严重,与其他业务岗位相比,档案岗位的横向交流渠道不畅,人员难以通过轮岗、调任等方式拓展职业空间,进一步限制了人才的成长与活力。

三、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能力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职业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质量。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档案工作人员深刻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先进典型事迹等方式,让工作人员明白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要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坚守保密原则、诚信准则,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与真实。

(二)提升专业素养,夯实业务能力

专业素养是档案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核心基础。一方面,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包括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流程、档案法规政策等内容,让工作人员熟悉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规范要求,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的操作能力。

(三)加强技术应用,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工作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数字档案的采集与处理、网络安全防护等技能。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研讨会等,让其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和方法,能够运用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其信息素养,提高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利用能力,

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四)优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价值的实现,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可以通过开展服务礼仪培训、建立用户反馈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要拓展服务渠道和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档案查询、咨询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档案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转型对工作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档案人员能力体系建设存在业务能力薄弱、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技术应用、优化服务意识等路径破解。唯有系统构建能力体系,才能推动档案工作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未来还需持续完善考核与职业发展机制,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奉芮 , 张卫东 . 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能力提升路径 [J].山西档案 ,2025(2):10-15.

[2] 赵显瑞 . 新时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5(8).

[3] 谢静 . 新形势下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14):214-216.

作者简介:杨晶 1984.7.12 女 孝义 汉 本科 山西大学 助理馆员 研究方向 : 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