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足球运动队育人功能优化研究
田雨
开封职业学院 475000
引言
随着体教融合战略深入实施,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足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重要组成,其育人潜力备受关注。当前高校足球运动队多聚焦竞技成绩提升,对学生品德塑造、文化素养培育等重视不足,且管理机制滞后、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凸显,难以适配高等教育对全面育人的需求,也制约足球运动育人价值释放,亟需针对性探索优化路径以破解现实困境。
1 高校足球运动队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足球运动队育人功能存在明显短板。育人目标聚焦失衡,多数高校过度侧重竞赛成绩提升,将训练资源集中于足球技能强化,对队员品德塑造、文化素养培育等核心育人内容缺乏系统规划。体育与文化融合存在断层,日常训练仅关注体能与战术,鲜少融入体育精神、团队协作等文化内涵,且学训矛盾突出,学校未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常导致队员文化学习为训练竞赛让步。管理体制亦不完善,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竞赛参与机会有限,队员考核仅侧重比赛表现,忽视训练态度与团队贡献,同时心理素质辅导缺失、社会责任感培育不足,传统单一的教学实践模式也难以适配队员综合素质发展需求,制约育人功能有效发挥。
2 高校足球运动队育人功能优化路径
2.1 明确育人目标,提升教练员育人意识
明确育人目标需打破“重竞技轻育人”的单一导向,高校应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纳入运动队建设核心纲领,制定涵盖技能提升、品德塑造、文化素养培育的三维目标体系,例如将球员文化课成绩达标率、志愿服务时长与训练竞赛表现共同纳入考核指标,形成“竞技与育人并重”的目标导向。同时,需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练员育人意识,定期组织教练员参与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修,邀请体育教育专家开展“育人型教练”专题讲座,引导教练员认识到自身不仅是技能传授者,更是学生品格养成的引导者;此外,建立教练员育人成效评价机制,将队员品德发展、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等纳入教练绩效考核,倒逼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主动融入价值观引导、抗挫折教育等内容,推动育人目标从“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实践”。
2.2 促进体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促进体育与文化深度融合,需从训练、学习、交流多维度构建协同机制。在训练环节,可将足球历史、体育精神、战术谋略中的文化内涵融入日常教学,例如通过分析经典赛事传递团队协作理念,结合足球规则讲解公平竞争精神,让技术训练与文化浸润同步推进。针对学训矛盾,高校需建立弹性教学制度,为队员定制个性化课程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模式,保障文化学习时间;同时联动教务部门与运动队,将足球战术分析、运动康复等专业内容纳入选修课体系,实现体育技能与学术知识的双向赋能。此外,还可搭建足球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足球文化节、球星事迹分享会,组织队员参与足球文化研究课题,引导其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探索”,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深化文化认知,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2.3 完善运动队管理体制,增强团队协作
完善运动队管理体制需构建系统化制度体系,高校应制定涵盖训练、竞赛、考核的全流程规范:训练上建立科学的周期化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与内容,避免随意调整;竞赛方面主动对接校内外高水平赛事资源,形成“校内联赛 + 校外交流赛 + 省级以上赛事”的阶梯式参赛体系,为队员提供更多实战机会;考核机制需突破“唯成绩论”,将训练出勤率、团队配合度、文化学习表现等纳入综合评价,通过量化评分激发队员的全面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团队协作培育机制,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如战术研讨沙龙、协作式体能训练、赛后复盘分享会等,引导队员在交流中明确角色分工、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设立“团队协作标兵”评选,表彰在训练和比赛中主动配合、帮助队友的队员,营造互助共进的团队氛围。此外,需建立动态监督反馈机制,由校体育部门、教练员、队员代表组成管理监督小组,定期收集队员对管理制度的意见建议,及时优化调整,确保管理体制既规范有序,又能充分调动队员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效能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2.4 加强心理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足球运动队应着重加强对队员心理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心理素质培育上,高校可定期为队员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邀请资深体育心理专家授课,讲授应对比赛压力、调节紧张情绪、克服挫折感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模拟真实比赛中的高压场景,如设置比分落后、关键点球决胜等情境,让队员在反复演练中提升抗压与应变能力。通过记录队员日常训练与模拟赛中的心理表现,建立专属心理档案,为个性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鼓励队员参与校园足球推广活动,走进中小学开展足球支教,向低年龄段学生传授足球技能与知识,传播足球文化;组织队员投身社区公益赛事组织工作,负责赛事筹备、裁判辅助等任务,提升其组织协调与服务社会能力。此外,结合重大体育赛事中的公平竞赛、反兴奋剂等案例,开展主题研讨,引导队员树立正确体育道德观,强化其在体育领域乃至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其明白作为高校足球运动员在维护体育精神、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
2.5 创新教学与实践模式,推动综合素质教育
创新教学与实践模式需打破传统单一的技术传授框架,构建“理论 + 技能+ 实践 + 跨界”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教学内容上,除基础足球技术训练外,增设足球战术分析、运动康复、体育赛事运营等课程模块,引入 VR 技术模拟经典赛事战术场景,让队员通过沉浸式体验理解战术逻辑,同时邀请体育产业从业者分享行业经验,拓宽职业认知。实践场景方面,突破校内比赛局限,建立“校队 + 俱乐部 + 社区”联动机制,组织队员参与职业俱乐部青训辅助、社区足球教学指导等实践活动,在实战中提升技术应用与沟通协调能力;定期举办“足球 +”跨学科实践项目,如联合新闻专业开展赛事报道、与艺术专业合作设计足球文化作品,推动队员在跨界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此外,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实践成果、跨界项目表现与传统技能考核结合,全面衡量队员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从“技能培养”向“全面育人”的转变。
结语
高校足球运动队的育人功能是体教融合与高等教育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剖析其育人功能现存问题,从明确目标、体文融合、完善管理、素养培育、模式创新五维度提出优化路径,为破解实践困境提供思路。未来需结合高校实际持续探索,推动足球运动与育人深度结合,切实发挥其在学生技能提升、品格塑造、综合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助力高校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金菊 , 骆松 , 袁立平 .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20):110-113.
[2] 杨彦博 , 刘长江 , 牟俊池 , 等 .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足球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内涵与践行向度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06):125-127.
[3] 钱韦文繁, 石先彬, 陶绍晨. 高等院校足球课程育人功能的问题与建议[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