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与城乡消费提质路径

作者

瞿世萍

云南省保山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数字经济的全面渗透,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正处于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需求从单纯满足基本生活向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能够打破信息与渠道壁垒,提升运营效率,更能推动城乡消费的双向流通与融合升级。

1. 场景创新

在数字经济赋能下,县域商业体系的升级不仅意味着销售渠道的拓展,更需要在消费场景的设计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全渠道的构建是场景创新的核心,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让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一致且顺畅的购物体验[1]。例如,县域商超可依托电商平台、小程序商城、社区团购等线上入口,实现商品的24 小时展示与购买;同时,在实体门店中引入智慧货架、电子价签、自助收银等数字化设施,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便利与高效。沉浸式体验的打造则是进一步提升消费黏性的重要手段。县域商家可以利用 AR/VR 技术、数字大屏和互动装置,将购物与娱乐、教育、文化等元素相融合。例如,在家电卖场设置“智能家居体验区”,让顾客通过虚拟场景模拟家电在家庭中的运行状态;在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沉浸式投影和现场品鉴相结合,让消费者在感官层面直观感受农产品的产地风貌与特色工艺,提升购买转化率,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认同感。

2. 品质升级

品质升级是县域商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过程可以贯穿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环节。在生产环节,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技术,县域企业能够实时监测生产环境与工艺参数 [2]。例如,食品加工厂可利用传感器监控温湿度、生产时间和质量指标,一旦发现偏差立即进行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农产品生产中,智慧农业平台可以采集土壤、水质、气候等数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在流通环节,数字化仓储与智慧物流体系为品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 RFID标签与仓储管理系统(WMS),商品在入库、存储、出库各环节的状态均可追溯,减少人为差错与损耗;冷链物流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生鲜、乳制品等高敏感度商品而言,这一保障至关重要。在消费端,品质保障不仅体现在商品本身,更体现在信息透明与服务完善上。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查看商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的完整信息,增强信任感;通过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的评价体系,商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消费者的反馈,并针对性地改进产品与服务。售后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同样重要,智能客服系统能够24 小时响应消费者需求,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3. 群体适配

城乡居民在消费习惯、支付能力、产品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县域商业体系的建设必须以“群体适配”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在产品供应上,县域商业需要依托大数据与 AI 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进行细分画像 [3]。例如,城镇居民更关注品牌、品质与多样化选择,商家可增加高端家电、进口食品、休闲娱乐等品类;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性价比与实用性,供应链应重点保障日常生活用品、农资工具与基础家电的充足供应。在营销策略上,数字化工具能够实现分层触达与精准推送。县域商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社区团购 APP,根据消费者的标签属性推送个性化的促销信息与新品推荐。例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线上秒杀、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针对中老年群体,则结合线下体验与社交互动开展健康讲座、会员日特惠等活动,从而提升不同群体的参与度与消费转化率。在服务模式上,群体适配还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与数字素养的差异。在城镇地区,数字化自助服务、无接触支付、线上客服等功能已较为普及,重点优化效率与体验;在农村地区,则需要加强数字化应用的普及与培训,组织移动支付使用培训、设立数字助农服务站、提供上门配送服务等,降低居民的使用门槛,扩大数字化服务的覆盖面。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赋能不仅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技术工具,更是推动城乡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场景创新让消费更加便捷与沉浸,品质升级确保了全链路的信任与安全,群体适配则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共同满足与融合发展。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县域商业体系将进一步打破地域与信息的壁垒,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供需精准对接、体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关利欣 . 进一步健全县域商业体系提振农村消费 [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5,(04):59-63.

[2] 王烨冰 . 探索构建加快发展县域数字商务公共服务体系 [J]. 现代营销 ,2025,(03):22-24.

[3] 谢文婷 . 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宜兴市为例 [J]. 黑龙江粮食 ,2024,(0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