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童雅洁

福建省泰宁县丹霞实验学校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的重要途径,而初中生物学科的实践性、生活化特点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天然载体。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落实新课改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生物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从学科特点来看,生物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操作,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劳动的体现。例如,在 “植物的生长” 教学中,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培育植物,既能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又能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爱护生命、尊重自然的劳动态度。此外,生物学科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劳动领域密切相关,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可帮助学生建立 “学以致用” 的意识,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技能。

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初中生正处于劳动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如通过 “校园生态系统调查” 劳动活动,学生可直观感知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教育效果 [3]。同时,劳动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劳动资源,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需深入挖掘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 “被子植物的一生” 章节中,教材涉及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等内容。教师可将 “种植与观察植物生长” 设定为劳动任务,制定 “通过 30 天种植记录,掌握植物生长条件,培养耐心细致的劳动品质” 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播种、浇水、施肥、记录生长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 “光合作用需要水和无机盐” 等知识点,还能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劳动道理。

对于 “人体的营养” 章节,可结合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内容,设计 “校园食堂食谱设计” 劳动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食材营养成分、计算热量需求、搭配三餐食谱,既巩固了 “营养素的作用” 等知识,又培养了关注健康、热爱生活的劳动意识。教师需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劳动技能要求,如 “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饮食问题”,确保劳动教育与知识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二)结合实验教学,培养科学劳动素养

生物实验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强化责任意识等方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劳动素养。

在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中,教师需强调实验器材的规范操作与维护:从取镜时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的标准姿势,到使用后 “擦拭镜头、整理实验台”的收尾工作,每个环节都渗透 “劳动有规范” 的教育 [1]。学生在反复练习显微镜操作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实验技能,又能养成 “按规则劳动” 的习惯。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每组负责不同变量(水分、温度、空气)的对照实验。学生需分工完成装土、播种、控制变量、记录数据等任务,在劳动协作中理解 “团队劳动效率高于个体” 的道理。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废弃物,将可回收材料分类处理,培养 “绿色劳动”意识 [3]。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劳动教育场景

课外实践活动能打破课堂局限,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人教版教材中的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等活动,均可转化为劳动教育载体。

组织 “校园生物角建设” 劳动实践:学生分组负责植物种植区、小型生态瓶展区、观察记录区的建设。在种植区,学生种植绿萝、多肉等植物,定期浇水施肥;在生态瓶展区,合作完成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的生态系统搭建;在观察区,每日记录生物生长状态。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运用 “生态系统组成”“生物与环境关系” 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整生态瓶光照时间以维持生态平衡。

结合 “生物与环境” 章节,开展 “社区垃圾分类宣传” 劳动活动。学生通过调研社区垃圾种类、分析不同垃圾对生物的影响,制作宣传海报并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这种劳动形式既拓展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融入跨学科内容,提升劳动教育深度

劳动教育的渗透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整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在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章节,可结合数学、美术学科设计 “动物行为观察与模型制作” 活动。学生先统计校园内鸟类的取食频率(数学),再用废旧材料制作鸟类取食行为模型(美术、劳动),最后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行为与生存的关系。这种跨学科劳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深化了对 “动物行为适应性”的理解 [2]。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章节可联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 “无土栽培技术调研”劳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无土栽培资料(信息技术),设计简易无土栽培装置(劳动、物理),并运用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知识分析栽培效果(生物)。跨学科劳动使学生认识到 “劳动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提升了劳动的科学性。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师需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挖掘劳动资源、优化实验教学、拓展实践场景、整合跨学科内容和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将劳动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又能培养其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最终实现 “以劳促学、以劳育德、以劳强能”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洪丽文.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J]. 教育界,2024(01):32-34.

[2] 王守鹏.珍爱生命--让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课堂 [J]. 试题与研究,2023(11):159-161.

[3] 姜艳丽 , 甘丽萍 .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J]. 教育进展 ,2025(06):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