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吴铁铮
130824198812170559
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与景观的重要载体,其施工的生态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生态技术凭借低耗、可持续的特性,为风景园林施工减少环境影响、提升生态功能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风景园林施工与生态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1.1 生态技术核心理论
生态技术核心理论以生态友好为核心,指遵循自然规律、能减少环境干预的技术体系。按功能可分为生态修复、资源循环、生态构建等类型,具有低耗、可持续的特点。风景园林领域常用生态技术中,雨水花园技术通过地形与植物净化雨水。乡土植物应用技术利用本地物种适应力强的特性减少养护。生态驳岸技术用自然材料替代硬质堤坝,兼顾防洪与生态连通。这些技术以 “最小干预”实现景观与生态协同。
1.2 风景园林施工的特性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综合性与生态敏感性。施工流程涵盖场地整理、植物种植等,需满足景观美学与功能需求。其特性体现在,施工对象含活体植物,需遵循生长规律;施工环境关联周边生态,易影响水土与生物。生态化施工强调减少破坏,如保留原有植被、控制土壤扰动,通过技术手段将施工对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恢复范围。
1.3 生态技术适配风景园林施工的逻辑
生态技术适配风景园林施工的逻辑源于需求与能力的匹配。风景园林施工需平衡景观与生态,生态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场地整理时用生态地形塑造技术,既满足造景又保护水土;水景营造时用生态净化技术,保障水质又降低维护。硬质铺装用透水材料技术,适配雨水管理需求。这种适配让施工既实现景观目标,又增强生态功能,形成施工需求、技术能力、生态效益的闭环。
二、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的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技术选择不当、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生态技术选择不当与应用效果不佳是融合初期的突出问题。部分项目在技术选择时脱离实际场景,如在干旱地区盲目采用雨水花园技术,因缺乏充足水源导致设施闲置;或为追求生态标签选用不适应当地气候的外来技术,如在寒冷地区引入热带植物生态修复技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应用过程中对技术细节把控不足也会影响效果,如生态驳岸施工时未按要求搭配水生植物与微生物,仅采用自然材料堆砌,导致驳岸稳定性不足且生态净化功能失效。
2.2 生态技术与施工流程衔接不畅、施工人员技术掌握不足等问题
生态技术与施工流程衔接不畅及施工人员技术掌握不足制约融合效率。生态技术常需特定施工时序配合,如乡土植物种植需避开极端天气,但部分项目仍按传统工期安排施工,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施工人员对生态技术的操作规范掌握不熟练,如透水铺装施工时未控制材料配比与铺设密度,使得路面透水性未达设计标准。
2.3 生态技术应用成本偏高、生态效益未充分发挥等问题
生态技术应用成本偏高与生态效益未充分发挥削弱融合动力。部分新型生态技术因材料特殊或施工复杂,初期投入显著高于传统技术,如定制化生态混凝土的采购与铺设成本较高,让中小项目望而却步。生态效益的长期性与隐性特点导致其价值易被忽视,如乡土植物虽长期养护成本低,但短期内难以体现经济效益,部分项目因此放弃应用;或生态技术的效益未被系统评估,如雨水花园的节水与净化价值未纳入综合效益核算,导致技术应用缺乏持续支撑。
2.4 对生态技术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
对生态技术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与缺乏系统规划导致融合碎片化。部分项目将生态技术视为附加项,仅在景观设计中象征性加入,未纳入施工全流程考量,如设计阶段规划生态湿地,但施工时因场地调整随意缩减面积。系统规划的缺失还体现在各环节脱节,如前期生态技术选型未与后期养护方案衔接,导致施工完成后因养护能力不足使技术效果衰减。
三、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融合的优化路径
3.1 技术选择与适配优化
选择与匹配优化场景匹配逻辑。一方面进行场地实地考察,分析其气候土壤水文等,选择合适的生态技术,如干旱区域生态技术选用集水技术,湿润区域雨水净化类等,另一方面不要盲目采用新技术,选择成熟的且符合本地的生态技术,如寒冷的北方区域采用乡土耐寒植物的技术,代替热带植物养护技术。组合方式上技术搭配组合增加适配性,如在生态驳岸建设中,自然石铺装技术+ 水生植物种植技术,在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增加了生态功效,通过技术搭配之间的互补来规避单一生态技术不足。
3.2 施工流程与管理优化
技术落实过程中工艺流线的有效梳理,最根本的实现方式就是技术流程与施工流程对接一体化处理,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应改变原有施工流线,梳理后再将具体使用生态技术要求嵌入到施工中的具体环节,明确场地平整时使用生态技术保护边界范围,明确植物种植时使用生态技术的乡土植物种植要求范围,避免出现原有施工流线对生态技术使用范围的过度压缩,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技术在项目落地过程中能够“无障碍”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培训应注重具体应用的操作,通过对施工中不同岗位的生态技术使用操作示范、针对性生态技术案例进行应用培训等方式,让施工人员、施工班组明确技术使用中的关键数据控制,比如透水铺装材料组成配比、铺装压实率控制等。
3.3 成本与效益平衡优化
技术、效益综合性的成本优化,即考虑短期付出与长期收益间的成本效益平衡,后期低成本的生态技术方式可以用易得、便宜的本地的卵石、秸秆等本地材料,或后期低技术或本地材料为主要材料的生态工程技术方式,低成本工程或技术方案减少定制化的量;建立长期成本核算机制,将后期的生态效益纳入成本核算中来,如乡土植物与传统外地的苗木等相比,前期容易采购,成本大致相当,但后期是否需要进行保温、供水等生态营造措施,就可以通过分析低成本、技术生态化的模式,将后期投入进行成本分析与对比,从而体现生态技术的成本优势。
3.4 规划与认知提升
设计及意识培养建立从始至终的生态理念。将生态工程技术介入前期设计与整合,从设计时就考虑其技术使用目的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后续单纯增加使用,导致散乱。如景观设计的前期要考虑落实生态技术的施工时间、工艺,养护要求等。加强各方主体的合作意识,要求在合同里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各方主体对生态技术推广的责任,设计方以技术文本资料证明,施工方施工落实,监理方专项验收该项技术是否完成并以责任与处理方法形成闭环。行业内要通过技术推广、经验汇报、引导行业认可、技术普及等方式提升设计者、施工方和监理方对于生态技术的价值认知程度,使生态技术的应用从技术的附加条件成为一项主要施工内容,让生态技术在各个环节自然滋生生长起来。
结语
本研究针对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融合问题提出的优化路径,为解决现存痛点提供了可行方案。这些路径能推动生态技术更好融入施工,提升工程生态与景观效益。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认知深化,生态技术融合将更高效,为风景园林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助力构建更优质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陈苏媛 . 如何加强园林施工技术的措施及难点处理 [J]. 居舍 ,2019,(28):129.
[2] 赵伟 . 简述园林施工管理与后期养护在园林工程中的重要性 [J]. 现代园艺 ,2020,(0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