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 + 教育”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吴联烨 刘喻琦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0

引言

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已成为重塑教学形态的重要力量。中职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实效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竞争力和终身发展。当前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滞后、方式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亟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结构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互联网 + 教育”不仅是一种工具革新,更是理念更新与生态重构的过程,为中职英语教学注入新动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突破口。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 + ”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 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通俗来说 ,“互联网 + ”即“互联网 + 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 ,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 这相当于给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 助飞传统行业。“互联网 + ”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平台赋能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它不仅改变生产方式与服务形态,更重塑组织结构与价值链条,实现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优化。在教育领域,“互联网 + ”意味着打破时空限制,构建泛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使教育资源公平共享、教学过程精准高效,从而推动教育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为中职英语教学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二、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职英语教学当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基础普遍薄弱,词汇量不足、语法掌握不牢,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学内容与专业对接不紧密,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应用训练,难以满足未来就业所需的实用英语能力,教学目标模糊,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实践机会,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多依赖笔试成绩,忽视过程性表现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许多学校虽配备多媒体设备,但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有限,未能有效利用在线平台、微课、APP 等工具提升教学质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通过技术赋能与教学改革加以突破。

三、基于“互联网 + 教育”的中职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一)重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应打破传统单一讲授模式,构建以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深度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教师可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和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巩固,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线上资源灵活便捷,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节奏反复学习,解决基础薄弱问题;线下课堂则聚焦难点解析、小组协作和口语实践,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协作,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中职英语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开发适配专业特色的数字资源,增强教学实用性

针对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应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贴近专业场景的英语教学资源库。例如,结合酒店管理、机电维修、电子商务等专业方向,开发职场对话、岗位说明书翻译、英文操作指南等内容,使语言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这些资源可采用短视频、动画、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趣味性与代入感,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英语。同时鼓励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动态更新机制,避免内容滞后或同质化。通过精准匹配专业需求,不仅提升了教学的实用价值,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过程性评价机制,促进学习持续改进

传统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中职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而“互联网 + 教育”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利用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如观看视频时长、答题正确率、讨论发言次数、作业提交质量等,形成多维度的学习画像。在此基础上,设计阶段性反馈机制,如自动推送个性化建议、设置学习目标打卡、开展同伴互评等,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进步与不足。这种以数据驱动的评价方式不仅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监控与反思的习惯,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优化”的转变,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推动教学深度融合

教师是实施“互联网 + 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其数字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前部分中职英语教师对智慧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因此应系统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涵盖平台操作、资源制作、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信息整合与应用能力。同时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组织案例研讨、课例打磨和跨校交流,促进经验共享与协同成长。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帮助教师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教学质量整体跃升。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内生动力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需借助互联网平台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内驱力。教师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主题探究项目、英语角直播、虚拟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并展示成果,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同时引入积分激励机制,如签到打卡、任务完成奖励、优秀作品展示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平台还可根据学生兴趣和水平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即时反馈与鼓励,帮助其建立信心。通过营造“想学、能学、乐学”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互联网 + 教育”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融合技术手段与教学本质,能够破解传统教学困境,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与多元评价。未来应持续深化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共建共享与平台功能优化,构建开放、智能、高效的英语教学新生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助力中职学生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成长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马颖 .“互联网 + 教育”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J]. 英语教师 ,2024,24(20):188-190.

[2] 杨萍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进策略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27):69-72.

[3] 周慧霞 .“互联网 + ”时代下任务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语法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J]. 校园英语 ,2023,(19):11-14.

[4] 车娜 .“ 互联网 +” 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05):212-214.

[5] 孔芳芳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英语一体化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03):200-202.